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碳素的影响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4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13-16页
     ·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有机碳与全球气候变化第13-14页
     ·森林砍伐第14-15页
     ·草地开垦和过度放牧第15-16页
     ·农田转变为自然植被第16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第16-23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生态意义第16-17页
     ·土壤微生物碳的测定方法第17-19页
     ·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因素第19-23页
   ·土壤团聚体碳第23-29页
     ·土壤团聚体的概念第23页
     ·土壤团聚体的生态意义第23-25页
     ·土壤团聚体的研究方法第25-26页
     ·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因素第26-29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第29-34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概念第29-30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环境的效应第30-31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测定方法第31-32页
     ·影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因素第32-34页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试验设计第34-38页
   ·研究区概况第34-35页
     ·甘肃省榆中县自然概况第34页
     ·试验区概况第34-35页
   ·样地选择与试验设计第35-3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第三章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38-47页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样品采集第38-39页
     ·样品分析第39页
     ·数据分析第39页
   ·结果与分析第39-43页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的影响第39-41页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影响第41-42页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的影响第42页
     ·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第42-43页
   ·讨论第43-46页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第43-44页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第44-45页
     ·土壤容重和土壤pH第45-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第47-70页
   ·材料和方法第47-49页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第47-48页
     ·土壤样品分析第48-49页
     ·数据处理与商值的计算第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60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第49-52页
     ·可浸提有机碳第52-55页
     ·微生物商和基质矿商第55-56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第56-59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植被特征及气候因素的关系第59-60页
   ·讨论第60-67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第60-63页
     ·土壤可浸提有机碳第63-64页
     ·土壤微生物商和基质矿化商第64-65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第65-67页
   ·小结第67-70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商第67页
     ·土壤可浸提有机碳与基质矿化商第67-68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第68-69页
     ·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主要因素第69-70页
第五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特征第70-83页
   ·材料和方法第70-71页
     ·样品采集第70页
     ·样品分析第70-71页
     ·数据处理第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77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第71-73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73-75页
     ·有机碳在土壤颗粒中的分配比例第75-76页
     ·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关系第76-77页
   ·讨论第77-81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第77-78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78-80页
     ·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关系第80-81页
   ·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第83-86页
参考文献第86-112页
附录第112-113页
 一、资助项目第112页
 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粉尘释放研究
下一篇:兰州段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