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甘肃省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相关特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1页
 1 小麦条锈病的分布与发生概况第12-13页
 2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概况及原因分析第13-15页
 3 新小种的命名第15-24页
   ·鉴别寄主第16-20页
     ·中国鉴别寄主第17-18页
     ·国际鉴别寄主和欧洲鉴别寄主第18页
     ·北美鉴别寄主第18页
     ·印度鉴别寄主第18-20页
   ·小种命名第20-22页
     ·有效/无效表示法(即毒力公式法)第20页
     ·顺序编号第20-21页
     ·国际命名(二进制法)第21页
     ·毒力频率第21-22页
   ·未来的小种监测第22-24页
 4 致病性分析第24页
 5 小麦条锈病已知基因品种和近等基因系第24-29页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来源第25-27页
   ·小麦抗条锈近等基因系的建立第27-29页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9-31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9页
   ·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29-30页
   ·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小麦条锈菌单孢菌系间内部差异的分析第31-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供试材料第31页
     ·标样来源第31页
     ·鉴别寄主第31页
     ·供试菌种第31页
   ·试验方法第31-32页
     ·单孢菌系的分离第31-32页
     ·单孢菌系扩繁保存及鉴定第32页
     ·寄主反应分级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鉴定结果第32-33页
   ·单孢鉴定后小种类型分析第33-35页
     ·致病类群分析第34-35页
     ·小种类型分析第35页
   ·小种变异动态第35-36页
 3 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的致病性测定第38-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材料第38页
     ·小麦品种第38页
     ·供试菌种第38页
   ·试验方法第38-39页
     ·接种第38页
     ·调查与记载第38-39页
     ·数据分析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供试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第39-40页
   ·主要生理小种在供试品种上的反应第40页
   ·主要生理小种在供试品种上的聚类分析第40-44页
 3 讨论第44-45页
第四章 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类型在已知抗锈基因材料上的致病性分析第45-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材料第45页
     ·小麦品种第45页
     ·供试菌种第45页
   ·试验方法第45-46页
     ·菌种扩繁第45页
     ·接种第45页
     ·记载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已知基因品种的分析第46-47页
     ·供试已知基因材料的来源第46-47页
     ·供试菌种在已知基因材料的反应第47页
   ·近等基因品种的分析第47-49页
     ·NILS 材料的来源第47-48页
     ·供试菌种在NILS 材料上的反应第48-49页
 3 讨论第49-52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第52-56页
 1 小麦条锈菌单孢菌间内部差异的分析第53-54页
 2 辅助鉴别寄主的筛选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附表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68页
导师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豆草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景泰枸杞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