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预期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 第15-23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信息 | 第15-16页 |
·危机传播与危机管理 | 第16-17页 |
·公共危机管理 | 第17-18页 |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 第18-20页 |
·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 | 第18页 |
·常设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 第18页 |
·信息沟通机制发达 | 第18-19页 |
·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 | 第19页 |
·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及制度保障 | 第19页 |
·重视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 第19-20页 |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 第20-23页 |
·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 | 第20页 |
·缺乏常设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 | 第20页 |
·缺乏完整的危机防御计划 | 第20-21页 |
·国家应急立法在逐渐完善 | 第21页 |
·危机预警机制不够健全 | 第21-23页 |
第3章 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与公共危机管理 | 第23-32页 |
·网络传播的特点 | 第23-26页 |
·传播方式多样 | 第24-25页 |
·信息形式全面 | 第25页 |
·传播迅速 | 第25页 |
·传播匿名且结果不可控制 | 第25-26页 |
·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的渠道及其特点 | 第26-28页 |
·政府网站 | 第26页 |
·商业网站 | 第26-27页 |
·个人主页和博客 | 第27页 |
·BBS | 第27-28页 |
第28页 | |
·手机短信 | 第28页 |
·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 第28-32页 |
·可以缩短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反应时间 | 第29页 |
·可以动员公众参与,增强公众的主动性 | 第29-30页 |
·汇聚公众舆论影响政府决策 | 第30-32页 |
第4章 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监控必要性分析 | 第32-41页 |
·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缺乏独立的网络官方信息机构 | 第32-33页 |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 第33页 |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 | 第33-34页 |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沟通不畅 | 第34-35页 |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 第35-36页 |
·网络传播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第36-37页 |
·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 第37-38页 |
·加大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 第37-38页 |
·扩大了危机的规模 | 第38页 |
·减少了危机反应时间 | 第38页 |
·对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问题的思考—急需有效监控 | 第38-41页 |
第5章 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监控体系的构建 | 第41-56页 |
·政府监控 | 第41-50页 |
·事前管理—预警体系 | 第41-44页 |
·实时管理—反应体系 | 第44-48页 |
·事后管理—恢复体系 | 第48-50页 |
·反馈体系(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 第50页 |
·媒体监控 | 第50-53页 |
·正面宣传和引导舆论 | 第52页 |
·不间断发布事件动态信息 | 第52页 |
·及时公布政府应对举措 | 第52-53页 |
·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 第53页 |
·社会监控 | 第53-56页 |
·加强防范意识教育 | 第54-55页 |
·建立社区防范与应急体系 | 第55-56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 | 第56-59页 |
·从汶川地震看政府、媒体和社会合作的强大力量 | 第56页 |
·应对汶川地震带来的启示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