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研究 | 第13-14页 |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有关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构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结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 第19-30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 第19-21页 |
·1998年—2004年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形成阶段 | 第19-20页 |
·2004年以来国家助学贷款的重新调整阶段 | 第20-21页 |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产生背景 | 第21-23页 |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性质 | 第23-25页 |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特点 | 第25-28页 |
·以河南省政府为主导 | 第25-26页 |
·以高等院校为中心 | 第26-27页 |
·以学生为主体 | 第27页 |
·以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为资金后盾 | 第27-28页 |
·以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为代理行 | 第28页 |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运行状况 | 第30-47页 |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30-34页 |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运行成效 | 第34-40页 |
·助学贷款发放渠道通畅 | 第35-37页 |
·贷款学生的还贷信心总体较高 | 第37-38页 |
·诚信教育和管理机制建设得到加强 | 第38页 |
·助学贷款回收呈现良好势头 | 第38-39页 |
·政府、银行和学校实现了共赢局面 | 第39页 |
·河南省高等教育获得较快发展 | 第39-40页 |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7页 |
·助学贷款需求远未实现 | 第40-42页 |
·高等院校存在惜贷行为 | 第42-43页 |
·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 | 第43-44页 |
·学生诚信意识有待提高 | 第44-45页 |
·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单一 | 第45-46页 |
·助学贷款回收任重而道远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1页 |
·模式的设计机制 | 第47-50页 |
·激励约束机制中高校的经济压力过重 | 第48-49页 |
·激励约束机制链条过长 | 第49页 |
·未能为高校提供管理费用 | 第49-50页 |
·银行学校管理职能错位 | 第50页 |
·贷款学生的收入 | 第50-53页 |
·学生在校收入 | 第52页 |
·学生毕业后收入 | 第52-53页 |
·信用风险的控制 | 第53-55页 |
·违约风险 | 第53-54页 |
·结算风险 | 第54-55页 |
·高等院校的管理 | 第55-57页 |
·贷款的违约成本 | 第57-59页 |
·影响个人声誉 | 第57-58页 |
·影响未来生活和工作 | 第58-59页 |
·社会的诚信环境 | 第59-61页 |
·道德约束机制 | 第59页 |
·个人信用制度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61-72页 |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环境建设 | 第61-63页 |
·完善相关贷款法律制度 | 第61-62页 |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 第62页 |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 第62-63页 |
·完善"河南模式"的制度设计 | 第63-66页 |
·延长还款期限,体现制度设计的灵活性 | 第63-64页 |
·完善代偿制度,提供不同层次的还款计划 | 第64-65页 |
·制定更为宽松的贷款条件,真正实现"应贷尽贷" | 第65页 |
·成立政策性教育银行,纠正助学贷款工作中高校的职能错位 | 第65-66页 |
·继续推进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 | 第66-68页 |
·把诚信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 | 第66-67页 |
·加强助学贷款学生的心理辅导 | 第67页 |
·健全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 第67-68页 |
·改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 | 第68-70页 |
·提高学生资助中心的能力建设 | 第68-69页 |
·加强与毕业学生的联系 | 第69页 |
·解除高校的"惜贷"思想 | 第69-70页 |
·引入国家助学贷款的商业保险机制 | 第70-71页 |
·开展生源地信用国家助学贷款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