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新诗论文

“十七年”诗歌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5页
中文文摘第5-11页
目录第11-13页
绪论第13-19页
 一、“十七年”诗歌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意义第13-16页
 二、深化“十七年”诗歌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第16-19页
第一章 "十七年"诗歌的诗学资源第19-63页
 第一节 "十七年"诗学资源的多维指涉第19-29页
 第二节 "十七年"诗学资源的系统构成与复杂生成第29-49页
 第三节 "十七年"诗学资源选择与重构的问题与意义——以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为例第49-63页
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生产现象第63-107页
 第一节 "政治文化运动"与当代诗歌生产第63-83页
 第二节 诗歌传播与当代诗歌生产第83-95页
 第三节 "工农兵"的"审美趣味"与当代诗歌生产第95-107页
第三章 "十七年"诗歌"争鸣"现象第107-155页
 第一节 时代语境规约中的"诗歌争鸣"第107-124页
 第二节 "诗歌争鸣"与传统"祛魅"第124-132页
 第三节 "诗歌争鸣"与诗歌范式建构第132-141页
 第四节 "诗歌争鸣"机制的形成与诗歌范式的确立——以《星星》"诗歌事件"为例第141-155页
第四章 "十七年"诗歌经典的"解构"与"建构"第155-205页
 第一节 现代诗歌经典的"解构"与"重构"第155-176页
 第二节 艰难的建构:当代诗歌经典的打造第176-196页
 第三节 "新经典"成长中的文化"摩擦"与"压力"第196-205页
第五章 "十七年"诗人的主体"整形"第205-257页
 第一节 穆旦:主体"整形"与别样"抗争"第205-223页
 第二节 艾青:想象的"他者"与"主体"建构第223-239页
 第三节 郭小川:多维焦虑与"主体"重塑第239-257页
参考文献第257-26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65-267页
致谢第267-269页
个人简历第269-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湾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与国语文学(1945-1948)
下一篇:沈从文文学经典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