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模泵注混凝土支护原理与参数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柔模支护技术简介 | 第11-15页 |
·柔模支护设计思想 | 第11-12页 |
·柔模支护结构 | 第12-13页 |
·柔模支护所用主要材料及机械 | 第13-14页 |
·柔模支护施工工序 | 第14页 |
·柔模支护所获得的评价 | 第14-15页 |
·柔模支护技术的初步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2 柔模支护原理研究 | 第18-35页 |
·柔模支护原理理论分析 | 第18-25页 |
·组合拱原理 | 第18-19页 |
·岩碹组合梁原理 | 第19-22页 |
·刚柔层支护原理 | 第22-23页 |
·围岩与柔模碹共同作用原理 | 第23-25页 |
·FLAC2D 及FALC3D 简介 | 第25-26页 |
·锚碹联合支护原理数值模拟研究 | 第26-30页 |
·建立模型 | 第26-27页 |
·计算结果 | 第27-29页 |
·分析及结论 | 第29-30页 |
·刚柔层支护原理数值模拟研究 | 第30-34页 |
·建立模型 | 第30-31页 |
·计算结果 | 第31-33页 |
·分析及结论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锚碹联合支护参数理论计算研究 | 第35-52页 |
·柔模支护结构模型 | 第35-40页 |
·普氏理论 | 第35-37页 |
·公路隧道地压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柔模支护结构模型 | 第39-40页 |
·巷道断面形状选择 | 第40-41页 |
·纤维柔性模板设计 | 第41-44页 |
·选用柔模性能参数 | 第41页 |
·纤维柔性模板结构及尺寸设计 | 第41-44页 |
·锚杆孔、灌注口及填充孔设计与布设 | 第44页 |
·钢筋网设计 | 第44-45页 |
·钢筋网作用 | 第44-45页 |
·钢筋网尺寸 | 第45页 |
·锚杆设计 | 第45-49页 |
·锚杆支护作用 | 第45页 |
·锚杆参数设计 | 第45-47页 |
·组合拱承载能力计算 | 第47-49页 |
·混凝土厚度设计 | 第49-51页 |
·拱部支护厚度计算方法 | 第49页 |
·帮部支护厚度计算方法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锚碹缓冲层联合支护理论计算研究 | 第52-59页 |
·膨胀及高应力软岩特点 | 第52-53页 |
·膨胀软岩锚喷支护特点 | 第52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点 | 第52-53页 |
·软岩井巷围岩的位移与压力关系 | 第53-56页 |
·弹塑性位移与塑变压力 | 第53-54页 |
·蠕变位移与蠕变压力 | 第54-55页 |
·膨胀位移与膨胀压力 | 第55-56页 |
·锚碹缓冲层联合支护参数分析 | 第56-58页 |
·围岩压力 | 第56-58页 |
·混凝土与缓冲层厚度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红柳煤矿副斜井柔模支护设计及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59-67页 |
·支护参数设计 | 第59-60页 |
·数值模拟 | 第60-62页 |
·建立模型 | 第60页 |
·计算结果 | 第60-61页 |
·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 第61-62页 |
·位移监测 | 第62-66页 |
·位移监测的意义 | 第62页 |
·位移监测标准 | 第62页 |
·监测仪器 | 第62-63页 |
·监测点位置 | 第63-64页 |
·第一阶段巷道位移监测 | 第64页 |
·第二阶段巷道位移监测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第67-76页 |
·施工工艺 | 第67-70页 |
·施工设备选择与布置 | 第67-69页 |
·施工过程 | 第69-70页 |
·施工要点 | 第70-71页 |
·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 第71-74页 |
·质量控制 | 第71-73页 |
·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工程质量评定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7 结论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