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抗倒伏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表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5页
   ·倒伏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第14-15页
   ·大豆倒伏性鉴定和评价第15-17页
   ·大豆分子标记研究第17-29页
     ·大豆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17-19页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概况第19-29页
       ·大豆产量QTL定位研究第20-22页
       ·大豆粒重及其他产量构成因子QTL定位研究第22-23页
       ·大豆株高QTL定位研究第23-24页
       ·大豆籽粒品质性状QTL研究第24-25页
       ·大豆抗倒伏QTL定位研究第25-29页
   ·发育数量性状QTL研究第29-33页
     ·作物数量性状发育遗传研究进展第29-32页
       ·数量性状发育遗传研究概况第29-30页
       ·发育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第30页
       ·发育数量遗传的QTL定位方法及其应用第30-32页
     ·大豆发育数量性状QTL定位进展第32-33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3-35页
第二章 大豆种质倒伏抗性评价方法研究第35-47页
   ·材料和方法第35-37页
     ·实验材料第35页
     ·田间试验和性状调查第35-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不同倒伏性种质的主要性状表现第37-39页
       ·不同倒伏性种质的产量表现第37页
       ·茎秆性状表现及其与倒伏性的关系第37-39页
     ·建立抗倒伏综合评价指标第39-45页
       ·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第39-40页
       ·大豆种质抗倒指数的建立第40-42页
       ·以抗倒指数评价大豆种质倒伏抗性第42页
       ·不同性状对抗倒指数的影响第42-45页
       ·抗倒指数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第45页
   ·讨论第45-47页
第三章 倒伏性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第47-67页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实验材料第47-48页
     ·田间试验和性状调查第48页
     ·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第48页
     ·标记分析第48-49页
       ·总DNA提取第48页
       ·SSR标记分析第48-49页
     ·连锁作图和QTL分析第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63页
     ·不同性状在RIL群体中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第49-56页
     ·连锁图谱的构建第56-58页
     ·QTL定位及效应分析第58-63页
       ·倒伏QTL和抗倒指数QTL分析第58页
       ·地上部性状QTL分析第58-61页
       ·根重QTL分析第61页
       ·相关性状QTL的共位性第61-63页
       ·相关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第63页
   ·讨论第63-67页
第四章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QTL分析及其与倒伏性的关系第67-81页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实验材料和试验设计第67-68页
     ·QTL分析第68页
   ·结果与分析第68-78页
     ·不同性状在RIL群体中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第68-73页
     ·QTL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3-78页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QTL分析第76-77页
       ·粒荚性状QTL分析第77页
       ·倒伏QTL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第77页
       ·相关性状QTL的共位性第77-78页
   ·讨论第78-81页
第五章 不同发育阶段大豆株高和茎粗QTL的动态分析第81-95页
   ·材料与方法第81-82页
     ·实验材料和试验设计第81-82页
     ·QTL分析第82页
   ·结果与分析第82-93页
     ·表型值分析第82-84页
     ·QTL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4-93页
       ·不同发育阶段株高非条件QTL分析第84-90页
       ·不同发育阶段株高条件QTL分析第90页
       ·不同发育阶段茎粗非条件QTL分析第90-91页
       ·不同发育阶段茎粗条件QTL分析第91页
       ·株高和茎粗QTL的共位性和相关性分析第91-93页
   ·讨论第93-95页
研究结果和讨论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附录第113-116页
 附录1:大豆DNA的提取(SDS法)第113页
 附录2:PAGE电泳检测第113-116页
 附录3: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新型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下一篇:药用植物菘蓝与芸薹族栽培种的族间杂种合成及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