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39页 |
·芸薹属A、B、C基因组的研究 | 第16-19页 |
·芸薹属A、B、C基因组的同源性 | 第16-18页 |
·芸薹属A、B、C基因组的进化 | 第18-19页 |
·杂种优势理论 | 第19-25页 |
·基因的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 第21-22页 |
·亲本的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 第22-24页 |
·QTLs效应与杂种优势 | 第24-25页 |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 | 第25-29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25-26页 |
·细胞核雄性不育 | 第26-28页 |
·油菜生态型不育 | 第28-29页 |
·化学杀雄 | 第29页 |
·杂种优势利用的其他方法 | 第29页 |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的研究状况 | 第29-31页 |
·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31-32页 |
·芸薹属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与基因定位 | 第32-3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34-37页 |
·作物MAS育种需具备的条件 | 第34页 |
·分子标记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基因转移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基因聚合中的应用 | 第36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9页 |
2 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恢复基因BnMs3的精细定位 | 第39-55页 |
·前言 | 第3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6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AFLP分析 | 第40-43页 |
·DNA提取及样品池的构建 | 第40页 |
·总DNA的酶切与连接 | 第40-41页 |
·预扩增 | 第41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41-42页 |
·电泳检测 | 第42-43页 |
·AFLP标记的克隆与SCAR标记的转化 | 第43-45页 |
·差异片段的回收及再扩增 | 第43页 |
·连接反应 | 第43页 |
·大肠杆菌(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3-44页 |
·连接子的转化 | 第44页 |
·重组子的筛选、鉴定 | 第44页 |
·SCAR引物设计 | 第44页 |
·SCAR引物的扩增 | 第44-45页 |
·基因的图谱定位 | 第45页 |
·标记位点与拟南芥同源位点的共线性分析 | 第45页 |
·连锁遗传分析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7-7365A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6页 |
·与BnMs3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 | 第46-47页 |
·SCAR标记转化 | 第47-49页 |
·BnMs3基因标记的连锁分析 | 第49-50页 |
·BnMs3基因的图谱定位 | 第50-52页 |
·标记位点与拟南芥同源位点的共线性分析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3 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恢复基因BnMs4的定位 | 第55-66页 |
·前言 | 第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材料 | 第55页 |
·7-736512B与7-7365B的等位性分析 | 第55-57页 |
·AFLP与BSA分析 | 第57-58页 |
·DNA的提取 | 第57-58页 |
·AFLP引物的筛选 | 第58页 |
·AFLP标记的克隆与SCAR标记的转化 | 第58-60页 |
·差异片段的回收及再扩增 | 第58-59页 |
·PCR walking | 第59页 |
·SCAR引物设计、PCR扩增 | 第59-60页 |
·连锁遗传分析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BC_1群体中含有BnMs4基因型单株的筛选 | 第60-61页 |
·遗传模式分析 | 第61页 |
·7-736512B与7-7365B的等位性分析 | 第61页 |
·BnMs4连锁的AFLP标记 | 第61-62页 |
·SCAR标记的转化 | 第62-63页 |
·连锁遗传分析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 第66-87页 |
·前言 | 第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70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 | 第67-68页 |
·性状考察和品质分析 | 第68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68-69页 |
·配合力测定 | 第69-70页 |
·田间实验设计及性状考察 | 第69-70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70页 |
·相关分析 | 第70页 |
·杂种优势的测定 | 第70页 |
·结果分析 | 第70-82页 |
·F_2群体的获得与背景分析 | 第70-71页 |
·F_2群体的获得 | 第70-71页 |
·F_2群体的背景分析 | 第71页 |
·BC_1F_3群体的获得及背景分析 | 第71-72页 |
·BC_1F_3群体的获得 | 第71页 |
·BC_1F_3群体的背景分析 | 第71-72页 |
·BC_2F_4群体的获得及背景分析 | 第72-76页 |
·BC_2F_4群体的获得 | 第72-73页 |
·BC_2F_4群体中不育系姊妹单株的筛选 | 第73页 |
·BC_2F_4群体中不育单株、可育单株的背景分析 | 第73-76页 |
·改良株系的配合力分析 | 第76-80页 |
·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杂种各性状值方差分析 | 第76-77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77-80页 |
·小区产量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80页 |
·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和配合力的关系 | 第80-82页 |
·亲本分子标记遗传距离 | 第80-81页 |
·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和配合力的关系 | 第81-82页 |
·讨论 | 第82-8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82-83页 |
·亚基因组间的杂种优势 | 第83-84页 |
·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改良效果的评价 | 第84-85页 |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预测的关系 | 第85-87页 |
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临保系 | 第87-93页 |
·前言 | 第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材料 | 第8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 | 第87-88页 |
·性状考察 | 第88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2页 |
·分离群体P_1的获得及背景分析 | 第88-89页 |
·分离群体P_1的获得 | 第88-89页 |
·分离群体P_1的背景分析 | 第89页 |
·分离群体P_2的获得及背景分析 | 第89-92页 |
·分离群体P_2的获得 | 第89-90页 |
·分离群体P_2的背景分析 | 第90-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6 研究小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研究结论 | 第93页 |
·创新点 | 第93-94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9页 |
个人简历 | 第109页 |
发表文章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