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11页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1-14页 |
1. 文献的整理与发掘 | 第11页 |
2. 相关论著 | 第11-13页 |
3. 论文 | 第13-14页 |
(三) 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4页 |
(四) 相关界定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经世派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的关注 | 第16-27页 |
一、对吏治腐败的批判 | 第16-18页 |
二、对钱粮问题的深思 | 第18-21页 |
三、对“生齿日繁”及民间疾苦的关注 | 第21-22页 |
四、对鸦片泛滥的忧虑 | 第22-23页 |
五、灾荒加重社会危机 | 第23-27页 |
第二章 经世派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 | 第27-40页 |
一、经世派对传统救助思想的继承 | 第27-30页 |
二、从《皇朝经世文编》看经世派对清前期救济思想的总结 | 第30-35页 |
三、经世派的救荒实践 | 第35-40页 |
第三章 经世派的灾后救济思想和措施 | 第40-59页 |
一、灾后紧急救济的措施 | 第40-53页 |
(一) 抚恤安置灾民,维护社会安定 | 第40-42页 |
(二) 亲自勘灾,如实报灾 | 第42-43页 |
(三) 平抑粮价 | 第43-45页 |
(四) 劝善倡捐 | 第45-48页 |
(五) 开设粥厂 | 第48-52页 |
(六) 工赈 | 第52页 |
(七) 收养老病及幼小,施医药及棉衣 | 第52-53页 |
二、对救灾积弊的认识及预防 | 第53-59页 |
(一) 对赈灾积弊的认识 | 第53-55页 |
(二) 除弊之法 | 第55-59页 |
第四章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措施 | 第59-71页 |
一、创设丰备义仓 | 第59-60页 |
二、关心慈善事业 | 第60-61页 |
三、隆冬煮粥 | 第61-62页 |
四、鼓励善举,劝善倡捐 | 第62-64页 |
五、重视宗族救济 | 第64-71页 |
(一) 嘉道年间族田、义庄的发展 | 第65-66页 |
(二) 潘曾沂和丰豫义庄 | 第66-69页 |
(三) 经世派对族田、义庄的鼓励支持 | 第69页 |
(四) 龚自珍的农宗思想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经世派防灾减灾的思想和实践 | 第71-90页 |
一、重视农业生产 | 第71-75页 |
(一) 推广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 第71-73页 |
(二) 开垦荒地,重视边疆屯田 | 第73-75页 |
二、重视兴修水利 | 第75-83页 |
(一) 江南水利的兴修 | 第75-78页 |
(二) 北方水利的兴修 | 第78-81页 |
(三) 湖广水利兴修 | 第81-82页 |
(四) 西北水利兴修 | 第82-83页 |
三、重视仓储建设 | 第83-90页 |
(一) 百弊丛生的常平仓 | 第83-85页 |
(二) 形同虚设的社仓 | 第85-86页 |
(三) 丰备义仓的创设 | 第86-90页 |
第六章 经世派社会救助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 第90-103页 |
一、经世派救助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90-98页 |
(一) 体现出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 | 第90-93页 |
(二) 仍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救助模式 | 第93-94页 |
(三) 鼓励和发展民间救济 | 第94-96页 |
(四) 从根本上探索防灾救贫之法 | 第96-98页 |
(五) 在实践中总结并在实践中贯彻 | 第98页 |
二、经世派的社会救助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98-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后记 | 第107-108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