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吏部与吏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2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0-11页 |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1-12页 |
(一) 重点 | 第11页 |
(二) 难点 | 第11页 |
(三) 创新点 | 第11-12页 |
一、吏部的设置与历史沿革 | 第12-15页 |
二、吏部行政机构与职能 | 第15-25页 |
(一) 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的职权 | 第16-18页 |
(二) 文选司与官吏选任制度 | 第18-20页 |
(三) 考功司与官吏考核制度 | 第20-24页 |
1、考满 | 第21-22页 |
2、考察 | 第22-24页 |
(四) 稽勋司与官吏品级、勋爵制度 | 第24页 |
(五) 验封司与官吏荫封制度 | 第24-25页 |
三、吏部与皇帝及其他部门的关系 | 第25-37页 |
(一) 吏部与皇帝的关系 | 第25-28页 |
1、明初期(洪武至宣德) | 第26-27页 |
2、明中期(正统至弘治) | 第27-28页 |
3、明后期(正德以后) | 第28页 |
(二) 吏部与宦官的关系 | 第28-31页 |
1、明初(洪武至建文) | 第29页 |
2、明中后期(正统以后) | 第29-31页 |
(三) 吏部与内阁的关系 | 第31-36页 |
1、吏部在内阁之上的时期 | 第32页 |
2、部阁地位发生变化的时期 | 第32-33页 |
3、内阁压制吏部的时期 | 第33-36页 |
(四) 吏部与都察院及吏科的关系 | 第36-37页 |
四、明代吏部与吏治 | 第37-65页 |
(一) 吏部清正廉明之吏与吏治 | 第38-50页 |
(二) 吏部贪邪昏庸之吏与吏治 | 第50-54页 |
(三) 吏治清明、国家昌盛时期的吏部 | 第54-58页 |
1、洪武至永乐时期 | 第54-56页 |
2、仁、宣时期 | 第56-57页 |
3、英宗及宪、孝二宗时期 | 第57-58页 |
(四) 吏治腐败、国家衰亡时期的吏部 | 第58-65页 |
1、吏治腐败始于正德 | 第59-61页 |
2、正德以后吏治腐败的加深 | 第61-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