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6页 |
1. 丝素蛋白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丝素蛋白概述 | 第17-19页 |
·丝素降解 | 第19-23页 |
·丝素的盐解 | 第20-21页 |
·有机溶剂对丝素的降解 | 第21页 |
·碱溶液对丝素的降解 | 第21页 |
·酸溶液对丝素的降解 | 第21-22页 |
·蛋白酶对丝素的水解 | 第22-23页 |
·微生物对丝素的降解 | 第23-24页 |
·羽毛角蛋白的微生物降解 | 第24-26页 |
2. 稀有放线菌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稀有放线菌概况 | 第26-28页 |
·稀有放线菌分离 | 第28-32页 |
·稀有放线菌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32-33页 |
3. 放线菌多相分类综述 | 第33-43页 |
·表型信息 | 第34-38页 |
·基因型信息 | 第38-39页 |
·系统发育信息 | 第39-43页 |
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43-46页 |
第二章 降解丝素放线菌的分离鉴定 | 第46-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8页 |
·试验材料 | 第46-53页 |
·主要试剂 | 第46-48页 |
·培养基 | 第48-51页 |
·主要仪器 | 第51-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8页 |
·样品采集 | 第53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53页 |
·富集培养 | 第53页 |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 第53-54页 |
·降解丝素放线菌的筛选 | 第54页 |
·降解丝素放线菌的鉴定 | 第54-58页 |
·降解丝素放线菌的形态学指标观测 | 第54页 |
·降解丝素放线菌的生理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降解丝素放线菌的细胞化学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降解丝素放线菌的分子水平鉴定 | 第56-5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8-95页 |
·降解丝素的18 株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 第58-95页 |
·降解丝素的18 株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 第58-64页 |
·降解丝素的18 株放线菌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64-71页 |
·降解丝素的放线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71-74页 |
·降解丝素的18 株放线菌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74-78页 |
·降解丝素的18 株放线菌的分子鉴定 | 第78-85页 |
·降解丝素的18 株放线菌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85-9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5-98页 |
第三章 降解丝素放线菌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98-122页 |
1 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99-104页 |
·材料 | 第99-101页 |
·菌种来源 | 第99页 |
·丝素的脱胶处理 | 第99页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99-101页 |
·主要仪器 | 第101页 |
·培养基 | 第101页 |
·试验方法 | 第101-103页 |
·丝素蛋白降解率的测算 | 第101页 |
·丝素蛋白酶酶活测定方法的确立 | 第101-103页 |
·温度对Amycolatopsis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的影响 | 第103页 |
·起始pH 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的影响 | 第103页 |
·不同碳源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的影响 | 第103页 |
·不同氮源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的影响 | 第103页 |
·不同金属离子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的影响 | 第103页 |
·A. decaplanina SA12 最佳发酵条件下的产酶能力 | 第103页 |
·A. decaplanina SA12 二次回归的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 第103页 |
·分析方法 | 第103页 |
·发酵产酶进程 | 第103-10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20页 |
·丝素蛋白降解率的测定 | 第104页 |
·丝素蛋白酶酶活测定手段的确立 | 第104-107页 |
·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第107-115页 |
·温度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起始pH 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 第108页 |
·不同碳源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不同氮源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不同金属离子对A. decaplanina SA12 发酵产酶和丝素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二次回归的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 | 第115-12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20-122页 |
第四章 丝素降解机制研究 | 第122-1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9页 |
·材料 | 第122-124页 |
·菌种 | 第122页 |
·主要药品 | 第122页 |
·主要试剂 | 第122-1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3-124页 |
·培养基 | 第124页 |
·试验方法 | 第124-129页 |
·丝素蛋白的脱胶处理 | 第124页 |
·丝素蛋白的摇瓶发酵 | 第124页 |
·发酵液无细胞上清液的制备 | 第124页 |
·丝素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 第124-126页 |
·丝素蛋白酶胞内酶、胞外酶的测定 | 第126页 |
·丝素蛋白酶对不同底物的降解 | 第126页 |
·丝素降解过程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126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机械性能指标的测定 | 第126-127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热重性能指标的测定 | 第127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的红外光谱试验 | 第127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的X-射线衍射试验 | 第127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127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27-128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pH 值的测定 | 第128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 第128-129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 第128-129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亚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 第129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巯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129页 |
·含硫化合物对丝素蛋白酶发酵的影响 | 第129页 |
·数据分析 | 第1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84页 |
·丝素蛋白酶胞内酶、胞外酶的确定 | 第129-130页 |
·丝素蛋白酶对不同降解底物的降解作用 | 第130-136页 |
·丝素蛋白酶对脱胶丝素的降解 | 第130-131页 |
·丝素蛋白酶对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丝素蛋白的降解 | 第130页 |
·丝素蛋白酶对未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丝素蛋白的降解 | 第130-131页 |
·丝素蛋白酶对羽毛角蛋白的降解 | 第131-133页 |
·丝素蛋白酶对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羽毛角蛋白的降解 | 第131-132页 |
·丝素蛋白酶对未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羽毛角蛋白的降解 | 第132-133页 |
·丝素蛋白酶对羊毛角蛋白的降解 | 第133-135页 |
·丝素蛋白酶对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羊毛角蛋白的降解 | 第133-134页 |
·丝素蛋白酶对未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羊毛角蛋白的降解 | 第134-135页 |
·丝素蛋白酶对人类头发角蛋白的降解 | 第135-136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超微形态的变化 | 第136-140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机械性能的变化 | 第140-144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热重性能的变化 | 第144-147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蛋白构象的变化 | 第147-164页 |
·丝素降解过程中结晶形式的变化 | 第164-175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175-178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178-180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pH 值的变化 | 第180-181页 |
·丝素降解溶液中含硫化合物的消长 | 第181-183页 |
·含硫化合物对丝素蛋白酶发酵的影响 | 第183-18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84-186页 |
结论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