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第9-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2 牦牛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我国的牦牛资源 | 第15-16页 |
| ·我国牦牛的生产现状 | 第16-17页 |
| 3 围产期牦牛的饲养管理与补饲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围产期的定义 | 第17页 |
| ·围产期牦牛的饲养管理 | 第17-18页 |
| ·围产期牦牛补饲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4 犊牦牛的饲养管理与生长发育的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 ·犊牦牛的饲养管理 | 第21-24页 |
| ·犊牦牛生长发育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 5 研究目的 | 第28-3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补饲对围产期牦牛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30页 |
| ·早期补饲对犊牦牛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第30页 |
| ·早期补饲对犊牦牛瘤胃内环境指标、血液指标和胃肠道发育影响的研究 | 第30页 |
| ·试验方案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32-49页 |
| 试验Ⅰ 补饲对围产期牦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32-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 ·试验地点及概况 | 第32页 |
| ·试验时间 | 第32页 |
| ·试验动物及管理 | 第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供试日粮及处理 | 第33-34页 |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4-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 ·在冷季自然放牧条件下,围产期牦牛补饲与不补饲的体重变化情况 | 第36页 |
| ·在冷季自然放牧条件下,围产期牦牛补饲与不补饲的体况变化情况 | 第36页 |
| ·在自然放牧条件下,对母牦牛的围产期进行补饲与不补饲组产奶量变化情况 | 第36页 |
| ·在自然放牧条件下,补饲与不补饲的围产期牦牛乳的营养成分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 ·在自然放牧条件下,补饲与不补饲的围产期牦牛所产犊牛的初生重变化情况 | 第37页 |
| 3 补饲效果评价 | 第37-39页 |
| ·精料成本计算 | 第37-38页 |
| ·补饲效果评价 | 第38-39页 |
| 试验Ⅱ 补饲对犊牦牛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第39-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 ·试验地点及概况 | 第39页 |
| ·试验时间 | 第39页 |
| ·试验动物及管理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页 |
| ·供试日粮及处理 | 第39-40页 |
| ·犊牛体重测定 | 第40页 |
|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 | 第40-43页 |
|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 ·早期补饲对犊牦牛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补饲精料对犊牦牛体尺的影响 | 第44页 |
| ·补饲精料对犊牦牛瘤胃内环境指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补饲后犊牦牛血液指标变化情况 | 第45页 |
| ·补饲后犊牦牛瘤胃的发育情况 | 第45-46页 |
| ·补饲后犊牦牛真胃的发育情况 | 第46页 |
| ·补饲后犊牦牛空肠的发育情况 | 第46-47页 |
| ·补饲后犊牦牛十二指肠的发育情况 | 第47页 |
| 3 补饲效果评价 | 第47-49页 |
| ·补饲精料成本计算 | 第47-48页 |
| ·效果评价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总体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9-54页 |
| 1 补饲对围产期牦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体重和体况的变化 | 第49页 |
| ·产奶量和乳成分变化 | 第49页 |
| ·犊牦牛初生重和体尺变化 | 第49-50页 |
| 2 早期补饲对犊牦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体重和体尺的变化 | 第50页 |
| ·胃肠道组织的变化 | 第50-51页 |
| ·瘤胃内环境指标 | 第51页 |
| ·血液指标 | 第51-52页 |
| 3 围产期的界定 | 第52-53页 |
| 4 试验综合分析与前景展望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55页 |
| 1 试验主要结论 | 第54页 |
| 2 创新点 | 第54页 |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