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背景和意义 | 第7-10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IPv6 协议研究 | 第13-19页 |
·IPv6 协议的产生 | 第13页 |
·IPv6 的特点 | 第13-14页 |
·IPv6 的地址 | 第14-19页 |
·IPv6 地址的表示 | 第14-15页 |
·IPv6 地址的类型 | 第15-19页 |
第三章 IPv4 向 IPv6 过渡的方案 | 第19-39页 |
·双协议栈(Dual Stack) | 第19-20页 |
·隧道技术(Tunnel) | 第20-22页 |
·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 | 第22-31页 |
·SIIT(Stateless IP/ICMP Translation) | 第23-28页 |
·应用层网关 | 第28-31页 |
·IVI 机制 | 第31-39页 |
·地址映射 | 第32-33页 |
·路由和转发 | 第33-34页 |
·IVI 通信的描述 | 第34-36页 |
·转换原则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实验及结论 | 第39-56页 |
·NAT-PT 的实验环境 | 第39-43页 |
·ALG | 第40-41页 |
·DNS-ALG | 第41-43页 |
·IVI 的实验环境 | 第43-47页 |
·IVI 的实验环境 | 第43-44页 |
·模拟IVI 网关的主机A 的配置 | 第44-47页 |
·两种机制的对比 | 第47页 |
·IVI 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 第47-55页 |
·实验网设计 | 第49-51页 |
·纯IPv6 网络和IPv4 网络之间的互通问题 | 第51-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6-57页 |
·总结 | 第56页 |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