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33页 |
1.1 CO_2 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现状 | 第9-11页 |
1.1.1 CO_2 的基本性质及一般应用 | 第9页 |
1.1.2 CO_2 在冶金的应用 | 第9-11页 |
1.2 氧化提钒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1.2.1 氧化提钒工艺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2 碳钒转化温度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氧化提钒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1.3 CO_2 应用于提钒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4 钒渣组成及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1.4.1 钒渣的化学成分及物相组成 | 第27-29页 |
1.4.2 钒渣质量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 | 第30-33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0页 |
1.5.2 课题创新 | 第30-33页 |
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33-43页 |
2.1 CO_2 参与提钒的热力学及氧化原理分析 | 第33-35页 |
2.1.1 CO_2 参与提钒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33-35页 |
2.1.2 CO_2 对铁水中钒的氧化机理分析 | 第35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35-40页 |
2.2.1 实验方案 | 第36-38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38-39页 |
2.2.3 实验原料 | 第39页 |
2.2.4 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3 复吹与混吹对提钒的对比实验研究 | 第43-59页 |
3.1 熔池碳钒转化温度计算 | 第43-44页 |
3.2 复吹CO_2比例对提钒的影响 | 第44-52页 |
3.2.1 复吹CO_2比例对碳钒氧化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2 复吹CO_2比例对熔池温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3 复吹不同CO_2比例“提钒保碳”综合分析 | 第50-52页 |
3.3 不同喷吹方式对提钒的影响研究 | 第52-58页 |
3.3.1 不同喷吹方式下碳钒氧化情况分析 | 第52-55页 |
3.3.2 不同喷吹方式下熔池温度的变化情况 | 第55-56页 |
3.3.3 不同喷吹方式下“提钒保碳”效果分析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不同CO_2喷吹模式对熔池温度的影响 | 第59-73页 |
4.1 CO_2 参与反应的热效应分析 | 第59-60页 |
4.2 不同底吹流量对提钒的影响及热效应研究 | 第60-65页 |
4.2.1 不同底吹流量对碳钒氧化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2 复吹CO_2参与反应的热效应分析 | 第62-63页 |
4.2.3 不同底吹流量下CO_2的热效应分析 | 第63-65页 |
4.3 阶梯喷吹控制熔池温度的实验研究 | 第65-71页 |
4.3.1 初始喷吹比例对提钒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2 不同初始温度下阶梯喷吹控温效果分析 | 第67-69页 |
4.3.3 对比分析熔池温度变化规律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不同喷吹条件下终点半钢与钒渣分析 | 第73-79页 |
5.1 不同喷吹条件下终点半钢与钒渣成分分析 | 第73-75页 |
5.1.1 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5.1.2 成分分析 | 第74-75页 |
5.2 不同喷吹条件下终点钒渣物相分析 | 第75-77页 |
5.2.1 混合喷吹终点钒渣矿相分析 | 第75-76页 |
5.2.2 复合喷吹终点钒渣矿相分析 | 第76-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7页 |
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第87页 |
C.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88页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