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价 | 第12-17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国内外文献评价 | 第17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理论分析 | 第19-25页 |
·住房消费信贷风险分类 | 第19-20页 |
·住房消费信贷的风险表现 | 第20-23页 |
·开发商风险 | 第20页 |
·项目风险 | 第20-21页 |
·借款人风险 | 第21页 |
·抵押物风险 | 第21-22页 |
·银行操作风险 | 第22-23页 |
·利率和通货膨胀风险 | 第23页 |
·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 第23-25页 |
·风险分散 | 第23页 |
·风险对冲 | 第23页 |
·风险转移 | 第23-24页 |
·风险规避 | 第24页 |
·风险补偿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 第25-31页 |
·房地产市场引起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25-27页 |
·住房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25-27页 |
·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 | 第27页 |
·借款人引起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27-28页 |
·提前还贷行为的存在 | 第27-28页 |
·借款人的购房承受能力不足 | 第28页 |
·商业银行自身引起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控制的有效性不足 | 第28-29页 |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不到位 | 第29页 |
·商业银行对第一还款源不够重视 | 第29页 |
·商业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 | 第29-30页 |
·外部因素引起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30-31页 |
·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不健全 | 第30页 |
·外部法律制度的障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贷前调查环节 | 第31-32页 |
·贷前调查的现状 | 第31页 |
·贷前调查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中介机构的选择环节 | 第32页 |
·贷后管理环节 | 第32-35页 |
·贷后管理环节的现状 | 第32-33页 |
·贷后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第五章 美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 第35-41页 |
·美国的住房金融体制 | 第35-36页 |
·美国的住房金融体制 | 第35页 |
·美国房贷市场的构成 | 第35-36页 |
·次贷危机的根源反思 | 第36-38页 |
·次贷危机的产生 | 第36页 |
·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 | 第36-38页 |
·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的启示 | 第38-41页 |
·我国住房信贷市场和美国次级市场的比较 | 第38-39页 |
·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 第41-45页 |
·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系统 | 第41-42页 |
·不断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 第41页 |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 | 第41页 |
·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体系 | 第41-42页 |
·建立健全专业的信用法律体系 | 第42页 |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 第42页 |
·加强银行金融业务创新 | 第42-43页 |
·推行多样化的还款方式 | 第42-43页 |
·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步伐 | 第43页 |
·完善风险转嫁机制 | 第43-45页 |
·通过资金市场积极培育第三方 | 第43-44页 |
·积极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