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区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社会调查方法 | 第15页 |
·问题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5页 |
·理论创新 | 第15页 |
·不足 | 第15页 |
·农村医疗保障的一般理论 | 第15-19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5-16页 |
·社会公平理论 | 第16页 |
·社会政策理论 | 第16-17页 |
·社区理论 | 第17页 |
·社会角色理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合作医疗与社区保障的概述 | 第19-2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传统合作社区模式解体后的影响 | 第20-21页 |
·医疗服务费用上涨过快 | 第20页 |
·农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 | 第20-21页 |
·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 | 第21页 |
·社区保障的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第21-23页 |
·社会风险的加大 | 第21-22页 |
·社会转型的压力 | 第22页 |
·医学模式的转变 | 第22-23页 |
·社区保障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6页 |
·医学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23-24页 |
·医疗费用节约 | 第24页 |
·医疗服务可及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国外医疗保障的社区模式 | 第26-34页 |
·国外的社区模式 | 第26-32页 |
·澳大利亚 | 第26-28页 |
·英国 | 第28-29页 |
·美国 | 第29-30页 |
·新加坡 | 第30-31页 |
·泰国 | 第31-32页 |
·国外社区模式的启示 | 第32-34页 |
·政府投入确保社会公平 | 第32页 |
·高质量的卫生服务 | 第32-33页 |
·医疗保障制度对居民的社区就医引导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传统合作医疗的社区保障 | 第34-39页 |
·传统合作医疗的社区保障 | 第34-36页 |
·传统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传统社区模式的特色 | 第35-36页 |
·传统社区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 第36-39页 |
·传统社区模式的成功经验 | 第36-37页 |
·传统社区模式解散的启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新型合作医疗的实证调查 | 第39-54页 |
·巴东县新农合的个案研究 | 第39-41页 |
·巴东县的县情简介 | 第39页 |
·巴东县的新农合组织机构 | 第39页 |
·巴东县新型合作医疗的基本特征 | 第39-41页 |
·巴东县农民的认知调查 | 第41-50页 |
·抽样调查 | 第41-43页 |
·农民的就诊行为分析 | 第43-46页 |
·新农合的认知调查 | 第46-49页 |
·影响农民参合的意愿分析 | 第49-50页 |
·当前新农合社区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50-54页 |
·新农合政策不完善 | 第50-51页 |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制约新农合的发展 | 第51-52页 |
·政府和社区组织角色缺位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完善社区模式的对策 | 第54-62页 |
·完善新农合对社区模式的支撑 | 第54-56页 |
·加强新农合的制度建设 | 第54-56页 |
·加强对新农合的管理 | 第56页 |
·社区医院的服务能力建设 | 第56-60页 |
·政府加强对卫生的投入和管理 | 第56-59页 |
·社区医疗机构自我完善与提高 | 第59-60页 |
·赋予社区合作组织和农民更多的角色 | 第60-62页 |
·赋予社会合作组织更多的角色 | 第60页 |
·赋予农民更多的角色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