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球型和三个栽培因子对春甘蓝裂球性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 ·春甘蓝育种概况 | 第9-14页 |
| ·春甘蓝种质资源的引进 | 第10-11页 |
| ·春甘蓝自交系的选育 | 第11-12页 |
| ·春甘蓝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 第12-13页 |
| ·春甘蓝杂种一代种子制种 | 第13-14页 |
| ·春甘蓝育种存在的几个问题 | 第14页 |
| ·春甘蓝育种目标 | 第14-19页 |
| ·早熟性研究 | 第14-15页 |
| ·抗抽薹性研究 | 第15-16页 |
| ·抗病性研究 | 第16-17页 |
| ·耐裂球性研究 | 第17-18页 |
| ·优质性研究 | 第18-19页 |
| ·影响裂球性的因素 | 第19-24页 |
| ·遗传因素 | 第19-20页 |
| ·形态解剖特征 | 第20-21页 |
| ·生理特性 | 第21-22页 |
| ·环境条件及栽培措施 | 第22-24页 |
| ·裂球防治措施 | 第24-26页 |
| ·品种选择 | 第24-25页 |
| ·提高栽培管理措施 | 第25-26页 |
| ·展望 | 第26-2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两种球型和延迟采收对春甘蓝裂球性的影响 | 第28-3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 ·不同耐裂球品种晚收5d 裂球性差异表现 | 第30页 |
| ·不同耐裂球品种晚收10d 裂球性差异表现 | 第30-31页 |
| ·不同耐裂球品种晚收15d 裂球性差异表现 | 第31-32页 |
| ·扁球与圆球两种球型品种裂球性差异表现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页 |
| ·甘蓝群体耐裂球性鉴定方法和划分标准的初探 | 第33页 |
| ·甘蓝叶球类型与耐裂球性的关系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3 个主要栽培因子对春甘蓝裂球性的影响 | 第35-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灌水次数对春甘蓝叶球裂球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 ·追肥量对春甘蓝叶球裂球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定植密度对春甘蓝叶球裂球性影响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