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构建--试论我国不起诉公开审查制度
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不起诉制度的制约 | 第9-15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9-10页 |
第二节 代表性国家的不起诉制约机制 | 第10-12页 |
一、德国不起诉制约机制 | 第10页 |
二、日本不起诉制约机制 | 第10-11页 |
三、英美法系关于不起诉的规定 | 第11-12页 |
四、借鉴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我国对不起诉的制约 | 第12-15页 |
一、不起诉制约的类型 | 第12-13页 |
二、评析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不起诉公开审查及其必要性 | 第15-22页 |
第一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内容及依据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意义 | 第17-22页 |
一、制衡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 | 第17-18页 |
二、增强不起诉决策机制的透明度 | 第18-19页 |
三、平衡并保护被不起诉人与被害人的诉讼利益 | 第19-20页 |
四、便于民众进行舆论监督 | 第20页 |
五、有利于非刑罚化与刑罚个别化的实现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不起诉公开审查相关问题的探究 | 第22-30页 |
第一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与自由裁量权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与审判权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与诉讼效率 | 第26-27页 |
第四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确定力 | 第27-30页 |
第四章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制度设计 | 第30-39页 |
第一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设立原则 | 第30-32页 |
一、公正原则 | 第30-31页 |
二、公开原则 | 第31-32页 |
三、效率原则 | 第32页 |
第二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适用范围 | 第32-34页 |
第三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启动 | 第34-35页 |
第四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参与人 | 第35-36页 |
一、主持人 | 第35页 |
二、审查评议人 | 第35-36页 |
三、审查参加人 | 第36页 |
第五节 不起诉公开审查流程 | 第36-37页 |
一、公开审查的准备程序 | 第36-37页 |
二、审查过程 | 第37页 |
三、审查结论 | 第37页 |
第六节 审查决议的效力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