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5-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5-6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6-7页 |
三、理论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7-12页 |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7-9页 |
二、国内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 第9-11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基本结构和创新与不足 | 第12-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论文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三、论文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特点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 第16-23页 |
一、文化的含义 | 第16-18页 |
二、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18-23页 |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第23-25页 |
一、公共文化服务 | 第23-24页 |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效率问题 | 第25-32页 |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 第25-28页 |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 | 第28页 |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率及影响因素 | 第28-32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变迁分析 | 第32-52页 |
第一节 革命文化开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新中国建立以前) | 第32-35页 |
一、近代农村新文化运动是革命文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第32-33页 |
二、文化建设与革命需要相结合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思想 | 第33-34页 |
三、革命文化建设开启中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先河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社办文化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力(1949 年—1966 年) | 第35-39页 |
一、社办文化中政府的文化建设思想 | 第36页 |
二、“社办公助”是农村社办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36-37页 |
三、集体所有制是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产权制度基础 | 第37-38页 |
四、社办文化期间文化管理体制计划模式形成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文化革命扭曲农村公共文化供给(1966 年—1976 年) | 第39-42页 |
一、文化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文化建设思想 | 第39-40页 |
二、文化革命严重破坏文化多样性 | 第40-41页 |
三、集权政治促使农村文化强制供给 | 第41-42页 |
第四节 “以文养文”中的公共文化供给失灵(1977 年—2002 年) | 第42-46页 |
一、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 第42-43页 |
二、农村文化发展呈现先扬后抑的特点 | 第43-44页 |
三、“以文养文”中产权不清晰,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可持续 | 第44-46页 |
第五节 和谐文化发展观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2002 年以后) | 第46-51页 |
一、和谐文化发展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思想 | 第47页 |
二、和谐文化发展观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初步发展 | 第47-49页 |
三、和谐文化发展观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诸多挑战 | 第49-51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体制转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缺陷分析——以北京市农村文化建设为例 | 第52-73页 |
第一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预算制度分析 | 第52-58页 |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预算中的问题 | 第52-57页 |
二、现有预算制度对农村文化服务的影响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制度分析 | 第58-61页 |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 第58-59页 |
二、设施投资建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三、建设制度不完善对服务的影响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和管理 | 第61-73页 |
一、运营和管理现状 | 第61-66页 |
二、现有运营和管理制度中的问题 | 第66-70页 |
三、现有运营管理模式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影响 | 第70-71页 |
四、民众对设施运营状况评价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公共文化服务国际典型经验分析 | 第73-81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及理论基础 | 第73-76页 |
一、西方政府再造运动及新公共管理模式思想 | 第73页 |
二、公共文化政策设计原则 | 第73-75页 |
三、公共文化管理模式 | 第75-76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主要做法 | 第76-79页 |
一、与公共服务提供有关的政府实体 | 第76-77页 |
二、私营部门的参与 | 第77页 |
三、非营利机构运营 | 第77页 |
四、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改革 | 第77-78页 |
五、转轨国家的公共服务改革 | 第78-79页 |
第三节 西方国家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体制 | 第79页 |
一、文化基础设施投资 | 第79页 |
二、文化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 第79页 |
第四节 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制度模型构建 | 第81-95页 |
第一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过程 | 第82-87页 |
一、公共文化需求表达 | 第82-83页 |
二、公共文化供给决策 | 第83页 |
三、以政府为主,多元主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 第83-85页 |
四、社区农民消费和评价公共文化服务 | 第85页 |
五、信息反馈 | 第85-86页 |
六、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 | 第86-87页 |
七、政府监督 | 第87页 |
八、淘汰和改进制度 | 第87页 |
第二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各主体的角色 | 第87-93页 |
一、政府 | 第88-91页 |
二、农民及社会公众 | 第91-92页 |
三、服务提供者 | 第92-9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七章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机制设计 | 第95-109页 |
第一节 提高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预算机制设计 | 第95-100页 |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预算总量增长机制 | 第95-96页 |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预算倾斜机制 | 第96-97页 |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预算依据标准化 | 第97-99页 |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管部门预算协调机制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提高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运营机制设计 | 第100-106页 |
一、行政直属文化机构运营模式 | 第101页 |
二、社会机构运营模式 | 第101-103页 |
三、非营利组织运营模式 | 第103-104页 |
四、村民自治运营模式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提高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问责机制设计 | 第106-109页 |
一、集中垂直管理体制 | 第106页 |
二、农村公共文化投资公示制度 | 第106-107页 |
三、绩效考核制度 | 第107-108页 |
四、动态信息公开机制 | 第108页 |
五、惩戒激励机制 | 第108-109页 |
第八章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对策建议 | 第109-117页 |
第一节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预算制度 | 第109-111页 |
一、确立预算增长机制,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投入 | 第109页 |
二、调整预算结构,使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向农村地区倾斜 | 第109页 |
三、规范公共文化服务预算标准 | 第109-110页 |
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预算协调机制 | 第110页 |
五、调整各级支出责任和资金拨付流程标准化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管理机制 | 第111-113页 |
一、建立多元化运营模式 | 第111页 |
二、农村文化需求特性,重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 第111-112页 |
三、明确服务标准,控制服务质量 | 第112页 |
四、明确资金管理责任,保证资金落实到位 | 第112-113页 |
五、使农民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 | 第113页 |
第三节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问责机制 | 第113-117页 |
一、改变条块分割现状,实行集中垂直管理 | 第113-114页 |
二、推行政府投资公示制度,使资金使用和管理透明化 | 第114页 |
三、健全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流程,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 | 第114-115页 |
四、建立公众评价机制,形成多层问责机制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后记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