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玉米螟的分布与危害 | 第10页 |
| ·昆虫的滞育特性 | 第10-11页 |
| ·昆虫的抗寒性 | 第11-14页 |
| ·过冷却点 | 第12页 |
| ·排除体内的冰核物质 | 第12-13页 |
| ·减少体内水份的含量 | 第13页 |
| ·积累抗寒物质形成抗寒性复合体 | 第13页 |
| ·抗寒蛋白与昆虫抗寒性的关系 | 第13-14页 |
| ·蛋白质组学 | 第14-18页 |
|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 第14-15页 |
|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质谱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 第16-17页 |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昆虫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光周期和温度双重作用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形成的影响 | 第18-2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8-19页 |
| ·供试昆虫及所用仪器设备 | 第18页 |
| ·幼虫饲养 | 第18页 |
| ·光周期与温度 | 第18-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 ·讨论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亚洲玉米螟抗寒及低温生存对策研究 | 第22-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供试虫源 | 第22页 |
| ·过冷却点与冰点的测定 | 第22-23页 |
| ·滞育幼虫对超过冷却低温的耐受能力 | 第23页 |
|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 ·亚洲玉米螟不同化型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 第23-24页 |
| ·滞育幼虫经超过冷却低温处理后的生存能力 | 第24-26页 |
| ·讨论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亚洲玉米螟滞育关联蛋白的鉴定 | 第28-43页 |
| ·供试虫源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 ·相关溶液配制 | 第29-30页 |
| ·操作步骤 | 第30-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