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早花突变体基因OsEF1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8页
   ·成花诱导第14-21页
     ·成花素假说第14-15页
     ·生物钟和光周期徐径第15-17页
     ·春化作用第17-18页
     ·赤霉素途径第18-19页
     ·自主促进途径第19-21页
   ·水稻成花诱导的研究进展第21-27页
     ·成花素学说第21-22页
     ·光周期控制第22-25页
     ·赤霉素途径第25-26页
     ·春化途径第26页
     ·自主促进途径第26-27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突变体侧翼序列扩增和候选基因的分离第28-38页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材料第28页
     ·方法第28-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基因组DNA 的的提取及定量第33页
     ·PCR-walking 扩增侧翼序列第33页
     ·PCR 产物的回收第33-34页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测定第34-35页
     ·侧翼序列的同源性查找第35-36页
     ·候选基因表型与插入位点共分离分析第36页
   ·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早花表型与OsEF1 基因功能互补验证第38-46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材料第38页
     ·方法第38-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水稻总RNA 的提取第41页
     ·反转录cDNA 检测第41-42页
     ·互补载体p23A1-EF1-C 构建第42-43页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PCR 检测第43-44页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检测第44页
     ·互补实验表型鉴定第44-45页
     ·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第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OsEF1 在洋葱表皮中的亚细胞定位第46-52页
   ·材料与方法第46-49页
     ·材料第46页
     ·方法第46-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51页
     ·p35S-EF1-GFP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9-50页
     ·质粒提取检测及定量第50页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OsEF1 蛋白定位第50-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OsEF1 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第52-59页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材料第52页
     ·方法第52-54页
   ·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重组表达载体pPEF1-GUS 的构建第54-55页
     ·重组表达载体pPEF1-EF1-GFP 和pPEF1-EF1-GFP 的构建第55-56页
     ·重组载体酶切鉴定第56-57页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PCR 检测第57-58页
     ·GUS 组织化学染色第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酵母双杂交筛选OsEF1 互作蛋白第59-71页
   ·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材料第59页
     ·方法第59-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70页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63-65页
     ·重组载体酶切鉴定第65-66页
     ·含pBD-EF1 质粒酵母阳性克隆鉴定第66-67页
     ·重组诱饵质粒pBD-EF1 的自激作用检测第67页
     ·互作蛋白质筛选第67-68页
     ·滤纸转印实验第68页
     ·互作蛋白OSK4 与OsEF1 互作分析第68-69页
     ·阳性克隆的回复性杂交验确证检测第69-70页
     ·OSK3 与OsEF1 相互作用检测第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七章 水稻OsEF1 和OSK3、OSK4 的原核表达第71-77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材料第71页
     ·方法第71-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76页
     ·重组载体pGEX-6P-EF1 的构建第73-74页
     ·IPTG 诱导表达蛋白分析第74-75页
     ·表达标签蛋白Western Blot 分析第75-76页
   ·小结第76-77页
第八章 基因 OsEF1 表达谱及与其它光周期相关基因关系第77-82页
   ·材料与方法第77-79页
     ·材料第77页
     ·方法第77-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1页
     ·基因 OsEF1 表达谱分析第79-80页
     ·OsEF1 与其它光周期相关基因关系第80-81页
   ·小结第81-82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第82-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2页
作者简历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倍体马铃薯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若干农艺性状的QTLs定位分析
下一篇:不同抗逆性选择对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以及高产、抗旱和耐盐QTL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