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株蛹草拟青霉原生质体制备及染色体核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蛹虫草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蛹虫草简介 | 第11页 |
·蛹虫草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药理方面的研究 | 第12页 |
·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 | 第12页 |
2 原生质体分离制备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菌丝生长时间 | 第13页 |
·培养基组分 | 第13-14页 |
·酶解液的种类 | 第14页 |
·酶解液的浓度 | 第14页 |
·酶解时的温度 | 第14页 |
·酶作用的时间 | 第14-15页 |
·酶解液中的pH 值 | 第15页 |
·渗透压稳定剂的性质及浓度 | 第15-16页 |
·原生质体制备技术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虫生真菌原生质体的研究 | 第16页 |
·食用菌原生质体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药用真菌原生质体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其他真菌类的研究 | 第18页 |
3 脉冲电泳(PFGE)核型分析技术 | 第18-22页 |
·脉冲场电泳技术的原理 | 第18-19页 |
·脉冲场电泳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基因定位 | 第19页 |
·种群特异性鉴定 | 第19-20页 |
·核型分析 | 第20页 |
·脉冲场电泳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脉冲场电泳技术的展望 | 第21-22页 |
1 引言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材料 | 第23-25页 |
·菌种来源 | 第2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所需溶液 | 第25页 |
·所需酶类及其他试剂 | 第25页 |
·电泳Marker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菌种的筛选 | 第25-26页 |
·菌种的宏观及微观方面的观察 | 第26页 |
·培养基的筛选 | 第26页 |
·实验材料培养方式的选择 | 第26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6页 |
·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 | 第26-27页 |
·原生质体的纯化 | 第27页 |
·电泳样品的制备 | 第27-28页 |
·脉冲凝胶电泳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实验所需菌株形态学上的观察确认 | 第29-33页 |
·培养基的不同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酶解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酶解结果的影响 | 第34-45页 |
·酶系统 | 第34-35页 |
·酶液浓度 | 第35-36页 |
·酶解反应温度 | 第36-38页 |
·酶解反应时间 | 第38-39页 |
·原生质体制备工艺响应面实验结果 | 第39-43页 |
·原生质体产生过程中形态的观察 | 第43-45页 |
·原生质体的纯化 | 第45页 |
·脉冲电泳核型分析 | 第45-48页 |
·凝胶脉冲电泳中各个因素对电泳结果的影响 | 第45页 |
·蛹草拟青霉凝胶电场脉冲电泳核型分析 | 第45-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实验材料的选择 | 第48页 |
·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电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研究结果的意义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