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简写名词注释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四川茶叶生产概况 | 第12-13页 |
·茶叶主要呈味成分及检测方法 | 第13-17页 |
·茶叶主要呈味成分 | 第13-15页 |
·主要成分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茶叶主要成分分离方法 | 第17页 |
·春季绿茶与夏秋季绿茶品质差异 | 第17-18页 |
·影响绿茶滋味的主要因素 | 第18-19页 |
·感官评定研究方法进展 | 第19-20页 |
·降低绿茶苦涩味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 引言 | 第22-24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主要药品 | 第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茶叶中水分的测定 | 第25页 |
·黄酮类物质的紫外光谱扫描 | 第25页 |
·供试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儿茶素、咖啡碱及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氨基酸组分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感官分析人员的筛选与培训 | 第27页 |
·感官评定方法 | 第27页 |
·呈味特征曲线的建立 | 第27页 |
·主要呈味成分间相互影响的考查 | 第27-28页 |
·苦味抑制剂的评价 | 第28页 |
·离子对色谱法测定茶叶中AMP含量 | 第28-29页 |
·摊放及揉捻程度对降低绿茶苦涩味的影响 | 第29-30页 |
·数据处理及图形的绘制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56页 |
·黄酮类物质紫外波谱扫描 | 第31页 |
·儿茶素、咖啡碱和黄酮HPLC分离测定 | 第31-34页 |
·儿茶素、咖啡碱和黄酮HPLC分离效果 | 第31-33页 |
·儿茶素、咖啡碱和黄酮定量 | 第33-34页 |
·游离氨基酸组分HPLC分离测定 | 第34-35页 |
·游离氨基酸HPLC分离效果 | 第34页 |
·游离氨基酸HPLC定量 | 第34-35页 |
·四川绿茶样品中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35-40页 |
·茶样中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测定结果 | 第35-37页 |
·茶样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37-39页 |
·四川春季绿茶与夏季绿茶品质成分的差异 | 第39-40页 |
·茶汤中主要苦涩味物质含量 | 第40-41页 |
·茶汤中主要苦涩味物质浓度与干茶中含量的关系 | 第41-44页 |
·茶样中主要呈味成分的特性研究 | 第44-45页 |
·芦丁对咖啡碱及EGCG滋味的影响 | 第45-46页 |
·EGCG与咖啡碱滋味间相互影响 | 第46-47页 |
·茶汤滋味评定 | 第47-48页 |
·苦味掩盖物质对咖啡碱、EGCG和茶汤的苦味掩盖效果 | 第48-50页 |
·茶叶中AMP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0-52页 |
·AMP测定液相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50-51页 |
·AMP测定方法学考查结果 | 第51页 |
·AMP测定前处理方式的比较结果 | 第51-52页 |
·茶叶中AMP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不同摊放和揉捻处理对绿茶苦涩味的影响 | 第52-56页 |
·不同摊放和揉捻处理对茶汤中主要苦涩味成分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不同摊放和揉捻处理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6-60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60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7 致谢 | 第67-68页 |
8 个人简介 | 第68页 |
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