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一、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 第9-10页 |
二、文章中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一、立足国际社会研究前沿问题——水资源问题 | 第15页 |
二、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关系我国农业发展 | 第15页 |
三、研究自然资源的社区管理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第一节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产权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0-22页 |
一、制度变化的需求 | 第21页 |
二、制度变化的供给 | 第21-22页 |
第四节 集体行动理论 | 第22-25页 |
第五节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中国灌溉用水管理模式变革 | 第27-33页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灌溉用水管理模式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灌溉管理模式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传统灌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一、以计划管理方式,缺乏市场作用 | 第30页 |
二、水资源产权不清,管理者责任不明确 | 第30页 |
三、政府管理效率低下 | 第30-31页 |
四、用水者直接参与和监督的意识淡薄 | 第31页 |
五、对灌溉管理者缺乏有效制度激励 | 第31-32页 |
六、水资源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南庄村灌溉用水管理现状 | 第33-46页 |
第一节 南庄村的基本情况 | 第33-35页 |
一、自然环境 | 第33-34页 |
二、村级组织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南庄村灌溉用水的管理模式 | 第35-42页 |
一、管理理念 | 第35页 |
二、管理工具 | 第35-37页 |
三、管理制度 | 第37-38页 |
四、管理程序及方法 | 第38-42页 |
第三节 管理模式评价 | 第42-46页 |
一、绩效评价 | 第42-44页 |
二、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灌溉用水管理模式改进的政策和建议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农村社区灌溉用水管理的制度分析 | 第46-48页 |
一、灌溉用水资源的公共池塘属性 | 第46页 |
二、灌溉用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二节 灌溉用水多中心自主治理管理模式的设计原则 | 第48-50页 |
一、清晰界定边界原则 | 第48页 |
二、因地制宜原则 | 第48页 |
三、全体全程参与原则 | 第48-49页 |
四、有效监督原则 | 第49页 |
五、分级制裁原则 | 第49页 |
六、冲突解决机制原则 | 第49页 |
七、政府充分授权原则 | 第49-50页 |
八、分权制企业管理原则 | 第50页 |
第三节 农村社区实行多中心自主治理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50-55页 |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政府部门及农民对多中心自主治理灌溉管理模式的认识 | 第50-51页 |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及自治组织的权利和责任,实行多中心治理 | 第51页 |
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 第51-52页 |
四、建立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双向沟通机制 | 第52页 |
五、创新现有的灌溉用水资源的治理机制,实行农民民主管理、自主协商的治理机制 | 第52-55页 |
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一:灌溉管理制度 | 第58-60页 |
附录二:灌溉管理实施办法 | 第60-64页 |
附录三:工程管理制度 | 第64-65页 |
附录四:农民用水协会水费收缴办法 | 第65-66页 |
附录五:农民用水协会水务公开制度 | 第66-67页 |
附录六:农民用水协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