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智能弧焊电源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智能弧焊电源概述 | 第13-15页 |
·智能弧焊电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智能弧焊电源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P-GMAW | 第16-18页 |
·DP-GMAW | 第18-19页 |
·熔滴过渡控制 | 第19-21页 |
·弧压控制 | 第21-23页 |
·波形控制 | 第23-25页 |
·传统工艺优化和多功能整合 | 第25页 |
·参数一元化和专家系统 | 第25-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智能弧焊电源的硬件设计方案 | 第29-53页 |
·智能弧焊电源总体设计 | 第29-32页 |
·功率电路的选择和设计 | 第32-34页 |
·控制核心的选择和设计 | 第34-38页 |
·基于MCU 的核心设计 | 第34-37页 |
·基于DSP 的核心设计 | 第37-38页 |
·模块化电路单元设计 | 第38-48页 |
·信号反馈和调理 | 第38-40页 |
·PWM 信号产生及驱动 | 第40-42页 |
·IGBT 驱动电路 | 第42-43页 |
·送丝电路 | 第43-46页 |
·监测电路 | 第46-48页 |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 第48-52页 |
·面板功能设计 | 第49-50页 |
·人机交互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50-51页 |
·控制芯片选型和设计 | 第51页 |
·CPLD 选型和设计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智能弧焊电源的软件设计思想 | 第53-73页 |
·系统流程的控制思想 | 第53-54页 |
·CO_2 焊的过程控制思想 | 第54-55页 |
·P-GMAW 的过程控制思想 | 第55-58页 |
·DP-GMAW 的过程控制思想 | 第58-60页 |
·面板及通信程序设计 | 第60-66页 |
·CPLD 逻辑设计 | 第60-61页 |
·MCU 程序设计 | 第61-64页 |
·通信协议设计 | 第64-66页 |
·存储和一元化算法 | 第66-67页 |
·基于大步距标定和局部Newton 插值的参数自调节算法 | 第67-72页 |
·大步距标定 | 第67-68页 |
·参数自动生成原理 | 第68-69页 |
·局部Newton 插值算法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试验系统平台 | 第73-86页 |
·试验系统平台介绍 | 第73-76页 |
·硬件电路测试 | 第76-78页 |
·静态特性测试 | 第78-82页 |
·恒流特性测试 | 第78-80页 |
·恒压特性测试 | 第80-82页 |
·动态特性测试 | 第82-84页 |
·恒流动态特性 | 第82-83页 |
·恒压动态特性 | 第83-84页 |
·送丝系统测试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弧焊过程的优化控制 | 第86-104页 |
·PID 参数的整定和优化 | 第86-96页 |
·连续PID 控制 | 第86-88页 |
·基于MCU 和硬件驱动的PID 控制参数设计和优化 | 第88-91页 |
·自适应模糊PID 控制 | 第91-94页 |
·基于MATLAB 和DSP 的模糊PID 自整定算法和仿真 | 第94-96页 |
·特殊电流起弧控制 | 第96-98页 |
·滤波降压控制 | 第98-99页 |
·一脉一滴控制 | 第99-103页 |
·P-GMAW 的熔滴过渡 | 第99-100页 |
·一脉一滴临界电流的标定 | 第100-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工艺试验和专家系统 | 第104-131页 |
·CO_2 焊钢工艺 | 第104-112页 |
·0.8mm 碳钢焊丝 | 第104-107页 |
·1.2mm 碳钢焊丝 | 第107-110页 |
·1.6mm 碳钢焊丝 | 第110-112页 |
·P-GMAW 焊钢工艺. | 第112-124页 |
·0.8mm 碳钢焊丝. | 第112-116页 |
·1.2mm 碳钢焊丝. | 第116-119页 |
·1.6mm 碳钢焊丝. | 第119-124页 |
·DP-GMAW 焊铝工艺. | 第124-130页 |
·1.2mm 铝合金(ER4043)焊丝 | 第124-127页 |
·1.6mm 铝合金(ER4043)焊丝 | 第127-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结论 | 第131-133页 |
1、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31-132页 |
2、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2页 |
3、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和设想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