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 ·时代背景 | 第10页 |
|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相关调查分析 | 第14-25页 |
| ·国外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相关情况 | 第14-20页 |
| ·国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相关情况 | 第20-22页 |
| ·综合比较 | 第22-25页 |
| ·研究的方法及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5页 |
| ·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 ·论文研究框架图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历史与现状 | 第28-42页 |
| ·广州工业遗产资源梳理 | 第28-31页 |
| ·广州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发展 | 第31-36页 |
| ·广州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动因 | 第31-34页 |
| ·广州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发展历程 | 第34页 |
|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 | 第34-36页 |
| ·广州工业遗产的现状 | 第36-38页 |
| ·广州工业遗产再利用面临的困惑 | 第38-41页 |
| ·政策法规不健全 | 第38-39页 |
| ·保护与再利用历史性价值分歧 | 第39-40页 |
| ·工业遗产的产权问题 | 第40页 |
| ·保护与再利用资金问题 | 第40页 |
| ·公众参与问题 | 第40-41页 |
| ·旧建筑本身再利用的局限性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类型 | 第42-49页 |
|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基本类型 | 第42-43页 |
| ·工业遗产常见的再利用模式 | 第43-44页 |
| ·广州工业遗产内部空间再利用类型 | 第44-48页 |
| ·功能置换 | 第44-45页 |
| ·空间划分 | 第45-46页 |
| ·加建、扩建改造 | 第46-47页 |
| ·二次改造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应用手法 | 第49-69页 |
| ·结构改造 | 第49-51页 |
| ·构造设计 | 第51-59页 |
| ·墙体 | 第51-53页 |
| ·门窗 | 第53-54页 |
| ·楼梯 | 第54-56页 |
| ·屋面及天窗 | 第56-58页 |
| ·夹层及中庭 | 第58-59页 |
| ·旧工业元素 | 第59-64页 |
| ·旧工业遗留的物质元素 | 第59-63页 |
| ·工业时代文化元素 | 第63-64页 |
| ·常用建筑材料 | 第64-68页 |
| ·砖、木材 | 第64-65页 |
| ·金属材料 | 第65-66页 |
| ·玻璃等透光材料 | 第66-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 第69-89页 |
| ·相关政策法规及鼓励机制的完善 | 第69-76页 |
| ·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建议 | 第69-72页 |
| ·增加鼓励机制 | 第72-76页 |
| ·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策略 | 第76-86页 |
| ·统一规划和环境整合,注重场所精神和地域特色的营造 | 第77-80页 |
| ·建筑空间重组以适应新功能 | 第80-81页 |
| ·处理好新与旧的融合 | 第81-82页 |
| ·原结构体系的合理再利用 | 第82-83页 |
| ·尊重历史,强化建筑的工业美学特征 | 第83-84页 |
| ·人性化的再利用设计原则 | 第84页 |
| ·特异型厂房和构筑物 | 第84-86页 |
| ·充分发挥公众力量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附录 | 第92-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