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一、关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关于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对外贸易理论的研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四节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6-18页 |
一、主要创新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对外贸易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第一节 传统贸易理论 | 第18-20页 |
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19页 |
二、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新贸易理论 | 第20-23页 |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0-21页 |
二、产品内贸易理论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产品内分工的主要理论框架 | 第24-37页 |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及其发展 | 第24-27页 |
一、产品内分工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产品内分工与产业内分工、产业间分工、垂直专业化之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三、产品内分工的现实形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原因 | 第27-30页 |
一、产品内部生产过程可分解是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基石 | 第27-28页 |
二、要素的异质性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产品内分工成为可能 | 第28-29页 |
三、交易成本降低给产品内分工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 第29页 |
四、有利的贸易政策是产品内分工的催化剂 | 第29-30页 |
五、跨国公司是实施产品内分工的重要载体 | 第30页 |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的经济效应 | 第30-32页 |
一、产业国际转移和重组效应 | 第30-31页 |
二、要素变化效应 | 第31页 |
三、贸易效应 | 第31-32页 |
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效应 | 第32页 |
第四节 产品内分工的主要表现形式——国际外包 | 第32-36页 |
一、国际外包的内涵 | 第32-33页 |
二、外包的特点 | 第33-34页 |
三、国际外包的类型 | 第34页 |
四、产品内分工与国际外包的关系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总体贸易发展状况 | 第37-40页 |
一、对外贸易额 | 第37-38页 |
二、贸易方式 | 第38页 |
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 第38-39页 |
四、贸易主体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 | 第40-41页 |
一、跻身世界贸易大国行列 | 第40页 |
二、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 | 第40-41页 |
三、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品内贸易发展迅速 | 第41页 |
四、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 第41页 |
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一、对外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 第42页 |
二、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剧 | 第42-43页 |
三、依赖外贸带动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 第43页 |
四、中间产品贸易在整体上发展迟缓 | 第43-44页 |
五、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产品内分工视角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可行性与效应分析 | 第46-51页 |
第一节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可行性 | 第46-48页 |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积极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 | 第46页 |
二、运输成本的下降和运输效率的提高促进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 | 第46-47页 |
三、信息交流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产品内分工的发展 | 第47页 |
四、我国对外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参与产品内分工更具可行性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视角发展对外贸易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效应 | 第48-50页 |
一、建立在产品内分工基础上的贸易顺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 第48-49页 |
二、产品内分工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 | 第49-50页 |
三、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产品内分工视角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途径分析 | 第51-61页 |
第一节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第51-57页 |
一、调整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 第51-52页 |
二、推动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 第52-53页 |
三、提高国内采购率,推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 | 第53-54页 |
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第54-56页 |
五、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实现国内价值链延伸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国际外包 | 第57-60页 |
一、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政府引导 | 第57页 |
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培养国际外包专业人才 | 第57-58页 |
三、合理统筹布局,发挥集群效应 | 第58页 |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 | 第58页 |
五、创立民族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 第58-59页 |
六、建设成熟的信息、交通等现代基础设施 | 第59页 |
七、完善国际外包公共服务平台 | 第59页 |
八、巩固扩大原有市场并积极拓展新市场 | 第59-60页 |
九、促进国际外包主体多元化 | 第60页 |
十、构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国际外包格局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