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

湖南沅水流域古镇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第13-19页
     ·研究缘起第13-16页
     ·选题意义第16-18页
     ·研究的创新点与可行性第18-19页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9-22页
     ·研究范围第19-20页
     ·研究对象第20-21页
     ·研究内容第21-22页
   ·既往研究第22-27页
     ·国外相关研究第22-23页
     ·国内相关研究第23-25页
     ·沅水流域古镇的研究现状第25-27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7-31页
     ·研究方法第27-30页
     ·研究框架第30页
     ·研究重点与难点第30-31页
第2章 沅水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概述第31-50页
   ·沅水流域概况第31-36页
     ·区划范围第31-32页
     ·干支流概况第32-34页
     ·区位交通第34-36页
   ·流域气候与水文特征第36-38页
     ·流域气候第36页
     ·水文特征第36-38页
   ·地理环境概况第38-40页
     ·地貌特征第38页
     ·山脉与盆地第38-40页
   ·经济发展动力与模式第40-46页
     ·得天独厚的水运交通第40-43页
     ·娴熟的农耕技术第43页
     ·独特的山区资源第43-46页
   ·多元文化融合第46-50页
     ·多民族杂居文化第46-47页
     ·多源流聚合文化第47-48页
     ·多时期共存文化第48-49页
     ·多地区移民文化第49-50页
第3章 沅水流域古镇发展的历史沿革第50-69页
   ·古镇的起源第50页
   ·古镇的萌芽与孕育第50-52页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要地,冶矿强国第50-51页
     ·秦汉时期:郡县统属,体系完备第5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偏安一隅,缓慢发展第51-52页
     ·隋唐时期:南进拓疆,暂露新貌第52页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纷争,凝滞不前第52页
   ·古镇的初成第52-54页
     ·宋代:开府兴市,格局初定第53-54页
     ·元代:"分治"不均,"经制"腾飞第54页
   ·古镇的发展与鼎盛第54-58页
     ·明代:滇黔开发,高歌猛进第55-56页
     ·清代:"改土归流",架构终成第56-58页
   ·古镇的凝滞与短暂兴盛第58-61页
     ·鸦片泛滥,畸形兴盛第58-59页
     ·军阀割据,战乱频生第59页
     ·西洋渗透,多元多姿第59-60页
     ·抗战后方,短暂繁荣第60-61页
   ·古镇的衰败与复苏第61-69页
     ·交通变迁,故损新兴第61-64页
     ·大兴水利,风貌受损第64-66页
     ·旅游开发,古镇复兴第66-69页
第4章 沅水流域古镇的类型、分布与选址第69-95页
   ·沅水流域古镇的类型第69-80页
     ·按市镇职能划分第69-74页
     ·按民族类型划分第74-78页
     ·按保护级别划分第78-80页
   ·沅水流域古镇的空间分布特点第80-84页
     ·沅水流域古镇的空间分布结构第80-82页
     ·沅水流域古镇的空间分布密度第82-83页
     ·影响沅水流域古镇分布的因素第83-84页
   ·沅水流域古镇的选址第84-95页
     ·选址原则第84-86页
     ·选址类型第86-87页
     ·选址特点第87-92页
     ·选址思想第92-95页
第5章 沅水流域古镇的空间形态第95-114页
   ·沅水流域古镇空间构成要素第95-96页
     ·构成要素第95页
     ·要素意义第95-96页
   ·沅水流域古镇空间形态的演进第96-100页
     ·点状起源——码头第96-97页
     ·线性延伸——街道第97-98页
     ·面状成长——古镇第98页
     ·发展演进——新老镇区并置第98-100页
   ·沅水流域古镇形态类型及其特点第100-108页
     ·沅水流域古镇形态类型第100-103页
     ·古镇与河流的关系第103-106页
     ·古镇与山体的关系第106-107页
     ·古镇区与新镇区的关系第107-108页
   ·沅水流域古镇的空间序列关系与特点第108-111页
     ·空间序列关系第108-110页
     ·空间序列特点第110-111页
   ·沅水流域古镇的空间形态组合特征第111-114页
     ·组合要素的相似性第111-112页
     ·组合方式的趋同性第112页
     ·组合空间的生态性第112-114页
第6章 沅水流域古镇的街巷第114-134页
   ·灵活多变的街巷结构第114-122页
     ·街巷构成要素第114-120页
     ·街与街的结构关系第120-121页
     ·街与巷的结构关系第121-122页
   ·宜人的街巷空间与尺度第122-126页
     ·街巷空间剖面元素第122-123页
     ·街巷空间断面组合第123-126页
     ·街巷比例与尺度第126页
   ·复合实用的街巷功能第126-129页
     ·交通联系功能第127-128页
     ·商业贸易功能第128页
     ·生活休闲功能第128页
     ·防洪排水功能第128-129页
     ·消防安全功能第129页
     ·调节微气候功能第129页
   ·多层交织的街巷界面第129-134页
     ·细腻丰富的侧界面第130-132页
     ·跌宕起伏的底界面第132-133页
     ·开合有度的顶界面第133-134页
第7章 沅水流域古镇的建筑第134-171页
   ·建筑类型及其特点第134-144页
     ·按建筑功能划分第134-141页
     ·按空间布局划分第141-144页
   ·建筑空间与典型建筑形式第144-156页
     ·建筑空间要素的构成第144-147页
     ·建筑空间组合第147-151页
     ·典型的建筑形式第151-156页
   ·建筑技术与建构程序第156-160页
     ·建筑技术第156-158页
     ·建构程序第158-160页
   ·建筑立面、装饰与雕刻第160-165页
     ·建筑立面第160-163页
     ·建筑装饰第163-164页
     ·建筑雕刻第164-165页
   ·建筑材料、色彩与文化特性第165-171页
     ·建筑材料第165-167页
     ·建筑色彩第167-168页
     ·建筑文化特性第168-171页
第8章 沅水流域古镇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第171-183页
   ·沅水流域古镇保护的现状第171-176页
     ·缺乏流域类群文化整体保护的观念第171-173页
     ·缺乏与现代城镇建设的协调第173-174页
     ·缺乏有效的保护体系第174-176页
   ·沅水流域古镇保护的对策第176-183页
     ·保护原则第176-177页
     ·保护内容第177-180页
     ·保护方法第180-183页
第9章 总结与展望第183-186页
   ·沅水作为古代沟通西南的交通孔道是该流域古镇产生的首要因素第183页
   ·沅水流域古镇沿"水轴发展方向"展开的空间分布特点第183-184页
   ·古镇形态的"流域决定性"和"码头主导性"第184页
   ·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性第184-185页
   ·从流域的范围对该地区古镇的文化形态和物质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第185-186页
附录1 论文图表来源第186-191页
附录2 参考文献第191-196页
附录3 沅水流域古镇概况一览表第196-205页
附录4 博士期间的主要论著、科研与获奖情况第205-207页
致谢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复合云母纸的制造技术及增强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大坝安全远程监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