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界面纳米气泡与基底相互作用研究及滑移长度测量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 ·课题背景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疏水表面纳米气泡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纳米气泡的存在性研究 | 第16-17页 |
| ·纳米气泡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 ·纳米气泡特征 | 第18-19页 |
| ·固液界面边界滑移研究进展及其测量技术 | 第19-27页 |
| ·固液边界滑移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固液界面边界滑移测量技术 | 第23-27页 |
| ·纳米气泡与边界滑移关系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纳米气泡与边界滑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 ·纳米气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 ·边界滑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第2章 聚苯乙烯表面纳米气泡AFM成像 | 第32-50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改进的液体中微悬臂夹持器 | 第32-34页 |
| ·聚苯乙烯表面纳米气泡特征 | 第34-39页 |
| ·纳米气泡接触角 | 第34-38页 |
| ·纳米气泡内部压强 | 第38-39页 |
| ·影响纳米气泡成像扫描参数 | 第39-44页 |
| ·扫描速度影响 | 第39-41页 |
| ·扫描载荷影响 | 第41页 |
| ·纳米气泡聚合过程 | 第41-44页 |
| ·力调制模式下探针与纳米气泡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44-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3章 纳米气泡产生纳米凹痕的机理研究 | 第50-61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纳米气泡存在对聚苯乙烯表面影响 | 第50-52页 |
| ·表面张力影响分析 | 第51页 |
| ·内部压强及膜厚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 ·疏水表面纳米凹痕形成 | 第52-56页 |
| ·纳米凹痕形成机理 | 第56-60页 |
| ·纳米凹痕形成主要因素 | 第56-57页 |
| ·纳米气泡尺寸对纳米凹痕影响 | 第57-59页 |
| ·纳米凹痕形成过程模型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表面纳米结构提高纳米气泡非移动性研究 | 第61-81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纳米尺度动态接触角测量技术 | 第62-67页 |
| ·动态接触角测量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 ·动态接触角实验测量 | 第63-67页 |
| ·纳米气泡非移动性理论模型 | 第67-73页 |
| ·纳米气泡非移动性实验验证 | 第73-80页 |
| ·样品制备 | 第73-74页 |
| ·基于纳米凹痕的纳米气泡的非移动性 | 第74-78页 |
| ·基于岛状结构的纳米气泡非移动性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固液界面滑移长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 第81-108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纳米气泡与边界滑移关系模型 | 第81-83页 |
| ·实验装置及样品制备 | 第83-87页 |
| ·实验装置 | 第83-86页 |
| ·样品制备 | 第86-87页 |
| ·接触模式AFM滑移长度测量 | 第87-98页 |
| ·测量原理 | 第87-89页 |
| ·静电力引起微悬臂偏转确定方法 | 第89-90页 |
| ·亲水表面滑移长度测量 | 第90-94页 |
| ·疏水和超疏水表面滑移长度测量 | 第94-98页 |
| ·敲击模式AFM滑移长度测量 | 第98-104页 |
| ·测量原理 | 第98-100页 |
| ·振幅、相位与微悬臂偏转信号测量 | 第100-101页 |
| ·阻尼系数及滑移长度确定 | 第101-104页 |
| ·纳米气泡与边界滑移关系实验验证 | 第104-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2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