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课题背景 | 第15-17页 |
·公共建筑节能的全面展开 | 第15-16页 |
·公共建筑的高能耗性 | 第16页 |
·体育场馆的大量建设 | 第16-17页 |
·高校体育馆缺乏节能意识 | 第17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2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22页 |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国外 | 第22-24页 |
·国内 | 第24-27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相关概念 | 第27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7-28页 |
·课题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8-31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8-29页 |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29-31页 |
第2章 建筑节能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 | 第31-65页 |
·思维范式与系统思维 | 第31-34页 |
·思维范式的转变 | 第31-33页 |
·系统与系统思维 | 第33-34页 |
·系统思维下的建筑节能系统 | 第34-39页 |
·系统的基本认知 | 第35-37页 |
·建筑节能系统的内涵 | 第37-39页 |
·建筑节能系统的研究前提 | 第39页 |
·建筑节能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 第39-45页 |
·整体性原理 | 第39-42页 |
·层次性原理 | 第42-44页 |
·相关性原理 | 第44-45页 |
·建筑节能系统解析 | 第45-53页 |
·环境解析 | 第45-49页 |
·构成要素解析 | 第49-50页 |
·影响因素解析 | 第50-51页 |
·结构解析 | 第51-53页 |
·建筑节能系统构建及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建筑节能系统的构建 | 第53-55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建筑节能系统的优化框架 | 第56-63页 |
·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 | 第56-57页 |
·建筑节能系统优化的内涵 | 第57-58页 |
·并行子系统协同优化法的提出 | 第58-60页 |
·并行子系统协同优化法的策略 | 第60-61页 |
·并行子系统协同优化法的流程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高校体育馆建筑能耗分析 | 第65-84页 |
·气候与建筑节能措施潜力分析 | 第65-70页 |
·气候分析 | 第65-68页 |
·建筑节能措施潜力分析 | 第68-70页 |
·高校体育馆特征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影响 | 第70-75页 |
·空间尺度特征的影响 | 第70-71页 |
·内部气流特征的影响 | 第71-72页 |
·空间使用特征的影响 | 第72-73页 |
·空间塑造的影响 | 第73-74页 |
·使用模式的影响 | 第74-75页 |
·高校体育馆能耗模拟分析 | 第75-82页 |
·模拟对象选择及基本概况 | 第75-78页 |
·模拟软件及模型简化 | 第78-79页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高校体育馆自然采光子系统优化设计 | 第84-119页 |
·体育馆光环境与自然采光设计 | 第84-86页 |
·体育馆光环境概述 | 第84-85页 |
·体育馆自然采光的基本形式 | 第85-86页 |
·体育馆天然光设计的难点 | 第86页 |
·自然采光子系统优化设计的框架 | 第86-89页 |
·优化设计的基本要素 | 第86-89页 |
·优化设计的方法 | 第89页 |
·优化模型及模拟参数 | 第89-93页 |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90-92页 |
·模拟相关参数的设置 | 第92-93页 |
·模拟软件 | 第93页 |
·自然采光子系统可行域求解 | 第93-111页 |
·采光口的位置 | 第93-96页 |
·采光口的布置形式 | 第96页 |
·采光口的大小 | 第96-103页 |
·采光口的光扩散措施 | 第103-110页 |
·可行域的范围 | 第110-111页 |
·自然采光子系统优化设计的对策和措施 | 第111-118页 |
·基本对策 | 第111-114页 |
·具体措施 | 第114-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5章 高校体育馆自然通风子系统优化设计 | 第119-156页 |
·体育馆自然通风概述 | 第119-124页 |
·自然通风的意义 | 第119页 |
·体育馆自然通风的特殊性 | 第119-121页 |
·体育馆自然通风的基本形式及其原理 | 第121-124页 |
·自然通风子系统优化设计的框架 | 第124-128页 |
·优化设计的基本要素 | 第124-127页 |
·优化设计的方法 | 第127-128页 |
·自然通风子系统可行域求解 | 第128-150页 |
·通风口的位置 | 第129-134页 |
·通风口的大小 | 第134-147页 |
·通风口的形式 | 第147-148页 |
·可行域的范围 | 第148-150页 |
·自然通风子系统优化设计的对策和措施 | 第150-155页 |
·基本对策 | 第150-151页 |
·具体措施 | 第151-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6章 高校体育馆自然采光和通风并行子系统节能设计 | 第156-177页 |
·各子系统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156-158页 |
·自然采光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自然通风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并行子系统协同优化的框架 | 第158-159页 |
·协同优化的基本要素 | 第158页 |
·协同优化的方法 | 第158-159页 |
·并行子系统可行域求解 | 第159-167页 |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159-160页 |
·天窗与侧窗相结合 | 第160-162页 |
·只设天窗 | 第162-163页 |
·天窗加光扩散措施 | 第163-165页 |
·关键优化变量的可行域 | 第165-166页 |
·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 第166-167页 |
·并行子系统可行域的范围 | 第167页 |
·实例验证 | 第167-175页 |
·模拟参数的设置 | 第168-170页 |
·优化前的分析 | 第170-172页 |
·优化前后的比较 | 第172-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结论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88-190页 |
致谢 | 第190-191页 |
个人简历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