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一、德育内含 | 第9页 |
二、生活内含 | 第9页 |
三、生活德育的涵义 | 第9-11页 |
第二章 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第11-12页 |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第11页 |
(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 第11-12页 |
二、传统德育观 | 第12-13页 |
三、现当代教育观 | 第13-14页 |
(一)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 第13页 |
(二) 陶行知“生活即德育”的道德教育观 | 第13-14页 |
四、道德价值观 | 第14-15页 |
(一) 道德起源于人的生活需要 | 第14页 |
(二)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 | 第14-15页 |
第三章 生活德育的必然性 | 第15-23页 |
一、现代德育困境的根源——疏离生活 | 第15-18页 |
(一) 道德教育科学化 | 第15-16页 |
(二) 道德教育理想化 | 第16页 |
(三) 道德教育成人化 | 第16-17页 |
(四) 道德教育政治化 | 第17页 |
(五) 道德教育灌输化 | 第17-18页 |
(六) 道德教育形式化 | 第18页 |
二、德育与生活不可分离 | 第18-23页 |
(一) 道德在生活之中 | 第19-20页 |
(二) 个体道德是在生活中发展的 | 第20页 |
(三) 生活具有德育功能 | 第20-21页 |
(四) 生活是德育最有效的根本途径 | 第21-23页 |
第四章 生活德育的实现途径 | 第23-37页 |
一、确立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 | 第23-25页 |
(一) 道德是人为的 | 第23-24页 |
(二) 道德是为人的 | 第24页 |
(三) 道德是由人的 | 第24-25页 |
二、从生活中取材,确立生活德育实施原则 | 第25-29页 |
(一)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原则 | 第25-26页 |
(二) 按照学生的生活空间顺序,确立以生活为中心的德育 | 第26-27页 |
(三) 从学生所有生活空间取材 | 第27-29页 |
三、改变过去德育模式 | 第29-33页 |
(一) 变封闭为开放 | 第29-30页 |
(二) 变灌输为沟通交流 | 第30-32页 |
(三) 变管制为引导 | 第32-33页 |
四、通过实际生活在践行上下工夫 | 第33-37页 |
(一) 从近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 第33-34页 |
(二) 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第34-35页 |
(三) 拓展生活空间构建生活德育的环境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