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 §1.1 论文选题 | 第13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矽卡岩矿床构造控矿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灵乡铁矿床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4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20页 |
| §2.3 区域构造 | 第20-21页 |
| ·褶皱构造 | 第20页 |
| ·断裂构造 | 第20-21页 |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1-23页 |
| ·侵入岩 | 第22-23页 |
| ·火山岩 | 第23页 |
| §2.5 区域矿产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4-39页 |
| §3.1 矿区地层 | 第24-25页 |
| ·志留系——二叠系 | 第24页 |
| ·三叠系 | 第24-25页 |
| ·白垩系 | 第25页 |
| §3.2 矿区岩浆岩 | 第25-29页 |
|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5-27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27-28页 |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28-29页 |
| §3.3 矿区构造 | 第29-31页 |
| ·褶皱构造 | 第29-30页 |
| ·断层构造 | 第30-31页 |
| ·次级断裂、裂隙构造 | 第31页 |
| §3.4 矿体与矿石 | 第31-39页 |
| ·矿体特征 | 第31-33页 |
| ·矿石特征 | 第33-36页 |
| ·围岩蚀变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接触带构造及其控矿意义 | 第39-54页 |
| §4.1 接触带构造的形成与产状 | 第39-42页 |
| ·接触带的形成 | 第39-40页 |
| ·矿区接触带构造的总体产状 | 第40-42页 |
| §4.2 接触带构造的形态类型 | 第42-46页 |
| ·简单接触带 | 第42-43页 |
| ·复杂接触带 | 第43-44页 |
| ·过渡型接触带 | 第44-46页 |
| §4.3 受接触带构造控制的典型矿体 | 第46-54页 |
| ·广山矿体 | 第46-48页 |
| ·小包山矿体 | 第48-50页 |
| ·狮子山北矿体 | 第50页 |
| ·刘家畈矿体 | 第50-54页 |
| 第五章 矿区接触带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 | 第54-65页 |
| §5.1 三维建模软件GeoMine3D | 第54-56页 |
| ·三维建模软件GeoMine3D的特点 | 第54-55页 |
| ·三维模型建立方法 | 第55-56页 |
| §5.2 广山矿段接触带构造及矿体空间展布三维特征 | 第56-59页 |
| ·建立三维模型 | 第56-58页 |
| ·广山矿体空间展布特征、接触带特征及其关系 | 第58-59页 |
| §5.3 狮子山北矿段接触带构造及矿体空间展布三维特征 | 第59-62页 |
| ·建立三维模型 | 第59-60页 |
| ·狮子山北矿体空间展布特征、接触带特征及其关系 | 第60-62页 |
| §5.4 刘家畈矿段接触带构造及矿体空间展布三维特征 | 第62-65页 |
| ·建立三维模型 | 第62-63页 |
| ·刘家畈矿体空间展布特征、接触带特征及其关系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接触带构造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第65-74页 |
| §6.1 接触带构造控矿机理 | 第65-67页 |
| ·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质界面的分类 | 第65-66页 |
| ·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的控矿意义 | 第66页 |
| ·灵乡矿区不同类型接触带构造成矿与控矿作用 | 第66-67页 |
| §6.2 接触带构造控矿规律 | 第67-70页 |
| §6.3 成矿预测 | 第70-74页 |
| ·北缘接触带成矿预测 | 第70-72页 |
| ·南缘接触带成矿预测 | 第72-74页 |
| 结束语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