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休谟道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与核心问题 | 第11-15页 |
导论:休谟道德哲学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15-27页 |
一、社会及文化背景 | 第15-17页 |
二 哲学背景 | 第17-21页 |
三 伦理学背景 | 第21-27页 |
第一章 自然主义信念论——休谟道德哲学的认识论奠基 | 第27-39页 |
第一节 休谟自然主义的出发点、原则、和具体运用模式 | 第28-34页 |
第二节 休谟自然主义的内在矛盾及与道德哲学的关系 | 第34-39页 |
第二章 主动性原则的作用:休谟对理性与情感概念之界定 | 第39-68页 |
第一节 主动性的剥夺与恢复——休谟的理性概念之厘清 | 第43-53页 |
第二节 从主动性到规定性:休谟的情感概念之厘清 | 第53-68页 |
第三章 道德区分论:主体性与对象性 | 第68-107页 |
第一节 意志论:自由与必然 | 第70-81页 |
第二节 同情原则与比较原则:自我与他人 | 第81-95页 |
第三节 德恶区分:主体与对象 | 第95-107页 |
第四章 德性论:愉悦、效用与规范 | 第107-142页 |
第一节 人为之德中的效用与规范 | 第107-125页 |
第二节 自然之德中的效用与愉悦 | 第125-142页 |
第五章 总论:休谟道德哲学的逻辑结局和发展趋势 | 第142-168页 |
第一节 休谟道德哲学的逻辑结局 | 第142-151页 |
第二节 意志从情感中分离与理性结合——走向康德道德哲学 | 第151-155页 |
第三节 情感与理性的外化与外在联结——走向功利主义 | 第155-160页 |
第四节 理性与情感的彻底分离——走向非理性主义伦理学 | 第160-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