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的现状第11-14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4-17页
        1.4.1 论文内容第14-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研究的创新第17-18页
第2章 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设计媒体概述第18-32页
    2.1 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传统设计媒体第18-22页
        2.1.1 语言文字第18-19页
        2.1.2 图纸(示)第19-20页
        2.1.3 实物模型第20-21页
        2.1.4 早期计算机第21-22页
    2.2 沉浸式VR技术第22-32页
        2.2.1 沉浸式VR技术的概念第22-24页
        2.2.2 沉浸式VR系统的构成第24-25页
        2.2.3 沉浸式VR技术的特性第25-27页
        2.2.4 沉浸式VR技术在国内外建筑领域的应用第27-30页
        2.2.5 沉浸式VR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第30-32页
第3章 将沉浸式VR技术引入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理论探讨第32-48页
    3.1 将沉浸式VR技术引入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必要性第32-36页
        3.1.1 建筑生命周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32-34页
        3.1.2 建筑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34-36页
    3.2 将沉浸式VR技术引入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可行性第36-38页
        3.2.1 将沉浸式VR技术引入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理论基础第36-37页
        3.2.2 将沉浸式VR技术引入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优势和潜力第37-38页
    3.3 沉浸式VR技术对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适用性第38-42页
        3.3.1 运动中感受建筑空间第39-40页
        3.3.2 多种运动方式模拟第40页
        3.3.3 特定角度观察环境第40-41页
        3.3.4 实时设计元素编辑第41页
        3.3.5 辅助和参与决策第41-42页
    3.4 沉浸式VR技术对建筑空间传统评价技术方法的补充第42-46页
        3.4.1 建筑空间评价的概念第42-43页
        3.4.2 建筑空间评价的特征第43-44页
        3.4.3 建筑空间评价的传统技术方法第44-46页
    3.5 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将沉浸式VR技术引入建筑空间体验及评价的实验研究第48-94页
    4.1 案例对象及空间研究范围第48-50页
    4.2 实验说明第50-52页
        4.2.1 实验的目的与目标第50-51页
        4.2.2 实验的时间、地点与参与者第51-52页
    4.3 实验场景设计第52-60页
        4.3.1 实验框架第52-55页
        4.3.2 软件环境第55-57页
        4.3.3 硬件环境第57-58页
        4.3.4 硬件搭建过程第58-60页
    4.4 实验过程第60-61页
    4.5 数据处理第61-63页
    4.6 案例虚拟现实空间的实验统计与分析第63-69页
        4.6.1 行走轨迹统计与分析第63-64页
        4.6.2 行走速度统计与分析第64-67页
        4.6.3 生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第67-69页
    4.7 案例的对比方案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9-78页
        4.7.1 行走轨迹统计与分析第69-70页
        4.7.2 行走速度统计与分析第70-75页
        4.7.3 生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5-78页
    4.8 基于案例真实空间的实验对虚拟空间的实验的结果分析与对比第78-93页
        4.8.1 行走轨迹统计与分析第78-81页
        4.8.2 行走速度统计与分析第81-87页
        4.8.3 生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第87-93页
    4.9 小结第93-94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94-99页
    5.1 研究总结第94-97页
        5.1.1 内容总结第94-95页
        5.1.2 结论总结第95-97页
    5.2 研究局限第97-98页
    5.3 研究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学习自主性调查
下一篇: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动机与写作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