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 第15-2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 第25-30页 |
第四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33-36页 |
第二章 葛浩文其人其译 | 第36-52页 |
第一节 生平简述 | 第36-38页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 第38-44页 |
第三节 走向中国现当代小说翻译之路 | 第44-52页 |
第三章 《呼兰河传》及其英译 | 第52-92页 |
第一节 社会背景及作家经历 | 第52-57页 |
第二节 《呼兰河传》的双重主题——寂寞乡情与国民性批判 | 第57-62页 |
第三节 小说结构与翻译话语 | 第62-78页 |
·"橘状"结构与译本的章节命题 | 第63-70页 |
·无时性效果与译本时态 | 第70-73页 |
·译本的句式整合与融段 | 第73-78页 |
第四节 复调结构与叙述话语的翻译变迁 | 第78-89页 |
·小说复调结构的"看"与"说" | 第78-83页 |
·聚焦方式及话语方式的单一性归化与译本儿童视角的破坏 #69· | 第83-86页 |
·叙述层次与译本口语化色彩的流失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四章 《红高粱家族》及其英译 | 第92-136页 |
第一节 作品的时代背景 | 第92-94页 |
第二节 小说结构与译文时空 | 第94-108页 |
·时空交错的结构特征 | 第94-98页 |
·译本时空关系分析 | 第98-105页 |
·译本的事件重组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主题、修辞及翻译表现 | 第108-124页 |
·反历史性主题 | 第108-114页 |
·个性化超感觉话语修辞 | 第114-124页 |
第四节 故事再现与情节重建 | 第124-134页 |
·小说构成的三个层次 | 第124-126页 |
·故事再现----小说翻译的最小忠实维度 | 第126-128页 |
·情节重建----延伸小说虚构性 | 第128-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 《荒人手记》及其英译 | 第136-184页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荒人手记》的性别错置与主题突显 | 第138-154页 |
·异性恋体制中的同性恋性别错置——悲情书写同性恋 | 第139-142页 |
·男同中女性角色的性别错置——激昂彰显女性话语秩序 | 第142-145页 |
·写作者的性别错置——存在主义终极追问 | 第145-148页 |
·英译本主题探析 | 第148-154页 |
第三节 《荒人手记》艺术世界的英译变易 | 第154-176页 |
·感官之旅与感官之译 | 第154-164页 |
·文字炼金术与译文"非标记化" | 第164-171页 |
·离题叙事与译文叙事化 | 第171-176页 |
第四节 叙述者性别与翻译 | 第176-182页 |
·"阴性书写"和"女人话" | 第177-180页 |
·叙述者性别重构 | 第180-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84-198页 |
第一节 葛译三部小说的比较性结论 | 第184-186页 |
第二节 葛浩文小说翻译特点及其易化原则 | 第186-191页 |
第三节 关于小说翻译的重写叙事空间 | 第191-198页 |
附录 | 第198-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