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土壤中重金属的仿生脱除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7页
    1.1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第10-12页
        1.1.1 土壤重金属铜的来源及危害第10页
        1.1.2 土壤重金属镍的来源及危害第10-11页
        1.1.3 土壤重金属铅的来源及危害第11页
        1.1.4 土壤重金属镉的来源及危害第11-12页
    1.2 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式第12-13页
        1.2.1 铜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第12页
        1.2.2 镍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第12页
        1.2.3 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第12页
        1.2.4 镉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第12-13页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常用修复方法第13-15页
        1.3.1 物理修复方法第13页
        1.3.2 化学修复方法第13-14页
        1.3.3 生物修复方法第14-15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5-17页
第二章 微生物对难溶磷酸盐的解磷作用研究第17-39页
    2.1 实验材料第17-19页
        2.1.1 实验试剂第17-18页
        2.1.2 实验仪器第18-19页
        2.1.3 菌种来源第19页
        2.1.4 培养基第19页
    2.2 实验部分第19-24页
        2.2.1 难溶性重金属磷酸盐的制备第19-21页
        2.2.2 解磷菌的分离纯化第21-22页
        2.2.3 无机磷液体培养基的制备第22页
        2.2.4 接种培养第22页
        2.2.5 样品消解第22页
        2.2.6 解磷菌产酸量的测定第22-23页
        2.2.7 分析方法与计算公式第23-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37页
        2.3.1 大肠杆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解磷作用第24-27页
        2.3.2 枯草芽孢杆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解磷作用第27-30页
        2.3.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解磷作用第30-33页
        2.3.4 假单胞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解磷作用第33-35页
        2.3.5 解磷菌产酸性能研究第35-37页
    2.4 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长药景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第39-49页
    3.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3.1.1 实验试剂第39-40页
        3.1.2 实验仪器第40页
        3.1.3 菌种来源第40页
        3.1.4 植物来源第40页
        3.1.5 培养液组成第40页
    3.2 实验部分第40-43页
        3.2.1 植物的培养第40-41页
        3.2.2 植物样品及培养液处理第41-42页
        3.2.3 分析方法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8页
        3.3.1 长药景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比较第43-45页
        3.3.2 微生物存在下长药景天根部对重金属的富集比较第45页
        3.3.3 含微生物的培养液中重金属含量比较第45-46页
        3.3.4 配位剂存在下长药景天在根部富集重金属的比较第46-47页
        3.3.5 含配位剂的培养液中重金属含量的比较第47-48页
    3.4 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仿生修复第49-59页
    4.1 实验材料第49-51页
        4.1.1 实验试剂第49-50页
        4.1.2 实验仪器第50-51页
    4.2 实验部分第51-53页
        4.2.1 低浓度重金属溶液的配制第51页
        4.2.2 植物体外模拟沉降操作第51页
        4.2.3 人为添加重金属的土壤的仿生修复第51页
        4.2.4 土壤消解第51页
        4.2.5 分析方法与计算公式第51-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4.3.1 配位剂存在下重金属离子的脱除第53页
        4.3.2 pH对重金属离子脱除的影响第53-54页
        4.3.3 体外模拟沉降/固着重金属离子效果考察第54-55页
        4.3.4 重金属离子在沉淀物中的存在形态分析第55-57页
        4.3.5 人为添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仿生修复第57-58页
    4.4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沙颍河流域典型污染物的水生生物基准推导及生态风险评估
下一篇:纯非线性类吸振器的吸振效能及高分支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