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视域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二 论文结构 | 第14页 |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提出背景与内涵 | 第15-25页 |
| 第一节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提出背景 | 第15-22页 |
| 一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必要性 | 第15-19页 |
| 二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可行性 | 第19-22页 |
|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涵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权利解析 | 第25-34页 |
| 第一节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的宅基地所有权 | 第25-26页 |
| 一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 | 第25-26页 |
| 二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宅基地所有权的权能 | 第26页 |
|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的资格权 | 第26-31页 |
| 一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资格权的性质 | 第26-28页 |
| 二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资格权的主体 | 第28-29页 |
| 三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资格权的权能 | 第29-31页 |
| 第三节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的使用权 | 第31-34页 |
| 一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使用权的性质 | 第31-32页 |
| 二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使用权的主体 | 第32页 |
| 三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下使用权的权能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践及启示 | 第34-41页 |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践 | 第34-38页 |
| 一 义乌模式 | 第34-35页 |
| 二 余江模式 | 第35-36页 |
| 三 瑞安模式 | 第36-37页 |
| 四 安徽旌德模式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践的启示 | 第38-41页 |
| 一 坚持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 | 第38-39页 |
| 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 第39页 |
| 三 明确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构建 | 第41-51页 |
| 第一节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立法原则 | 第41-44页 |
| 一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原则 | 第41-42页 |
| 二 限制公权力原则 | 第42-43页 |
| 三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 第43页 |
| 四 保护耕地原则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立法完善 | 第44-51页 |
| 一 完善《宪法》相关条款 | 第44-45页 |
| 二 修改与宅基地相关的下位法 | 第45页 |
| 三 制定专门的宅基地管理办法 | 第45-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