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高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1 白云岩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储层测井评价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3 储层有效性下限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区现状及问题 | 第11-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0页 |
2.1 区域地理概况 | 第14页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4-16页 |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6-20页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0-30页 |
3.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0-23页 |
3.1.1 藻丘 | 第20页 |
3.1.2 颗粒滩 | 第20-21页 |
3.1.3 台坪 | 第21页 |
3.1.4 局限泻湖 | 第21-23页 |
3.2 沉积相纵向特征 | 第23页 |
3.3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23-30页 |
3.3.1 灯二段 | 第27页 |
3.3.2 灯四下亚段 | 第27-28页 |
3.3.3 灯四上亚段 | 第28-30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分析 | 第30-48页 |
4.1 储层岩石类型特征 | 第30-31页 |
4.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31-34页 |
4.2.1 粒间孔、粒间溶孔 | 第31页 |
4.2.2 晶间孔、晶间溶孔 | 第31-32页 |
4.2.3 粒内溶孔及铸模孔 | 第32-33页 |
4.2.4 溶蚀孔洞 | 第33页 |
4.2.5 裂缝 | 第33-34页 |
4.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4-37页 |
4.3.1 孔隙度 | 第34-35页 |
4.3.2 渗透率 | 第35-37页 |
4.3.3 含水饱和度 | 第37页 |
4.4 喉道类型 | 第37-40页 |
4.5 储集类型 | 第40-41页 |
4.6 储层测井特征 | 第41-48页 |
4.6.1 资料标准化及选择 | 第41-45页 |
4.6.2 岩性识别 | 第45-48页 |
第5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 第48-59页 |
5.1 岩心孔隙度与测井曲线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5.2 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 | 第49-55页 |
5.2.1 岩石矿物体积模型及组分计算 | 第49-52页 |
5.2.2 孔隙度的计算 | 第52-54页 |
5.2.3 孔隙度处理效果及方法选择 | 第54-55页 |
5.3 饱和度模型 | 第55-59页 |
5.3.1 地层水电阻率 | 第55-56页 |
5.3.2 岩电参数确定 | 第56-57页 |
5.3.3 饱和度计算检验 | 第57-59页 |
第6章 储层综合评价 | 第59-71页 |
6.1 有效储层的下限标准 | 第59-65页 |
6.1.1 含气性标准 | 第59-61页 |
6.1.2 物性标准 | 第61-64页 |
6.1.3 电性标准 | 第64页 |
6.1.4 有效厚度划分 | 第64-65页 |
6.2 储层发育分布 | 第65-71页 |
6.2.1 灯二段 | 第66-67页 |
6.2.2 灯四段 | 第67-71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