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2页 |
| 1.1.1 MMC-HVDC的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 1.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1 MMC电磁暂态等效模型 | 第12页 |
| 1.2.2 MMC均压排序算法 | 第12-13页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13-15页 |
| 第2章 双端口MMC通用电磁暂态高效建模方法 | 第15-40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适用于多种类型双端口MMC的通用电磁暂态高效建模方法 | 第15-16页 |
| 2.2.1 新型双端口子模块拓扑 | 第15-16页 |
| 2.2.2 通用电磁暂态高效建模方法 | 第16页 |
| 2.3 并联全桥子模块MMC | 第16-18页 |
| 2.3.1 并联全桥子模块拓扑结构 | 第17页 |
| 2.3.2 并联全桥子模块MMC拓扑结构 | 第17-18页 |
| 2.4 并联全桥子模块MMC电磁暂态等效模型 | 第18-32页 |
| 2.4.1 单个P-FBSM等效模型 | 第18-21页 |
| 2.4.2 任意两个相邻P-FBSM等效模型 | 第21-24页 |
| 2.4.3 PFB-MMC单个桥臂等效模型 | 第24-27页 |
| 2.4.4 PFB-MMC等效模型的功能完善 | 第27-32页 |
| 2.5 仿真验证 | 第32-39页 |
| 2.5.1 仿真精度对比 | 第33-37页 |
| 2.5.2 加速比验证 | 第37-3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后退欧拉法MMC等效模型的线性排序算法 | 第40-51页 |
| 3.1 引言 | 第40页 |
| 3.2 线性排序算法 | 第40-42页 |
| 3.2.1 理想BE模型 | 第40-41页 |
| 3.2.2 分两组的线性排序算法 | 第41-42页 |
| 3.3 线性排序算法的理论推广 | 第42-44页 |
| 3.4 线性排序算法工程实用性分析 | 第44-45页 |
| 3.4.1 考虑子模块电容容差 | 第44页 |
| 3.4.2 考虑不同子模块开关器件的通态损耗和开关损耗差异 | 第44-45页 |
| 3.5 仿真验证 | 第45-50页 |
| 3.5.1 仿真精度验证 | 第46-49页 |
| 3.5.2 加速比验证 | 第49-5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适用于梯形法MMC等效模型的线性排序算法 | 第51-65页 |
| 4.1 引言 | 第51页 |
| 4.2 线性排序算法 | 第51-54页 |
| 4.2.1 理想TR模型 | 第51-52页 |
| 4.2.2 分四组的线性排序算法 | 第52-54页 |
| 4.3 线性排序算法的理论推广 | 第54-56页 |
| 4.4 线性排序算法工程实用性分析 | 第56-57页 |
| 4.4.1 考虑子模块电容容差 | 第56-57页 |
| 4.4.2 考虑不同子模块开关器件的通态损耗和开关损耗差异 | 第57页 |
| 4.5 仿真验证 | 第57-63页 |
| 4.5.1 仿真精度验证 | 第58-62页 |
| 4.5.2 加速比验证 | 第62-6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