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均衡增长论 | 第18页 |
2.1.2 非均衡增长论 | 第18-19页 |
2.2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三种观点 | 第19-25页 |
2.2.1 贸易促进论 | 第20-24页 |
2.2.2 贸易阻碍论 | 第24-25页 |
2.2.3 贸易折衷论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实现条件 | 第26-32页 |
3.1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第26-29页 |
3.1.1 对外贸易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 第26页 |
3.1.2 对外贸易通过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 第26-27页 |
3.1.3 对外贸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 第27页 |
3.1.4 对外贸易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 第27-28页 |
3.1.5 对外贸易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 第28页 |
3.1.6 对外贸易通过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 | 第28-29页 |
3.2 作用机制发挥的条件 | 第29-31页 |
3.2.1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 第29页 |
3.2.2 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 | 第29-30页 |
3.2.3 合理的外贸结构 | 第30页 |
3.2.4 适度的贸易平衡 | 第30页 |
3.2.5 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河南省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 | 第32-48页 |
4.1 河南省经济增长状况 | 第32-34页 |
4.1.1 河南区域经济增长概述 | 第32-33页 |
4.1.2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 第33-34页 |
4.2 河南省域对外贸易情况分析 | 第34-41页 |
4.2.1 河南省域对外贸易增长情况 | 第34-37页 |
4.2.2 外贸产品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4.2.3 贸易加工方式的转变 | 第38-39页 |
4.2.4 河南对外贸易地理结构分布 | 第39-41页 |
4.3 河南省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4.3.1 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第41页 |
4.3.2 技术创新能力弱 | 第41页 |
4.3.3 加工贸易发展存在问题 | 第41-42页 |
4.4 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 第42-44页 |
4.5 对外贸易与经济的相关系数分析 | 第44-45页 |
4.6 对外贸易拉动度分析 | 第45-4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河南省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 第48-59页 |
5.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 第48-49页 |
5.1.1 模型的设定 | 第48页 |
5.1.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8-49页 |
5.2 实证分析过程 | 第49-57页 |
5.2.1 单位根检验(ADF) | 第49-50页 |
5.2.2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50-52页 |
5.2.3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52-53页 |
5.2.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53-54页 |
5.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54-55页 |
5.2.6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5-56页 |
5.2.7 方差分解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9-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9-67页 |
6.2.1 优化外向型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开放经济转型 | 第60-63页 |
6.2.2 培育新贸易增长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第63-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