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计算符号说明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季冻区土质边坡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24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26-30页 |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6-2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基于强度损伤的土坡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30-48页 |
·土坡稳定性分析基础理论 | 第30-33页 |
·土质边坡稳定性传统分析方法概述 | 第30-32页 |
·边坡的稳定系数 | 第32-33页 |
·土坡极限平衡分析的通用条分法及简化方法 | 第33-38页 |
·土坡稳定分析通用条分法 | 第33-37页 |
·边坡稳定分析简化方法 | 第37-38页 |
·水热耦合的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理论 | 第38-43页 |
·温度场基本理论 | 第38-40页 |
·水分场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水分场、温度场耦合微分控制方程 | 第41-43页 |
·基于冻融界面强度损伤的土坡稳定性研究 | 第43-47页 |
·季冻区春融期土质边坡滑塌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 第44页 |
·冻融界面强度损伤系数 | 第44-45页 |
·边坡冻融滑坍破坏的力学稳定性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土坡冻融界面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研究 | 第48-72页 |
·土体抗剪强度参数 | 第49-51页 |
·土体的基本性质 | 第49-50页 |
·抗剪强度理论与参数 | 第50-51页 |
·冻融界面的实现 | 第51页 |
·冻融界面抗剪强度试验设计 | 第51-55页 |
·试验原理与方法 | 第51-52页 |
·试验的设备 | 第52-53页 |
·试件的制备 | 第53-54页 |
·试验条件设计 | 第54-55页 |
·试验过程 | 第55-5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70页 |
·强度修正系数的确定 | 第56-57页 |
·冻融界面抗剪强度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冻融界面的抗剪强度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抗剪强度参数求解 | 第59-61页 |
·含水量对抗剪强度影响分析 | 第61-63页 |
·冻融循环次数对抗剪强度影响分析 | 第63-68页 |
·冻融循环次数及含水量对抗剪强度叠加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季冻区土坡滑移临界深度试验研究 | 第72-88页 |
·土坡的临界滑移深度分析 | 第73-74页 |
·相似试验理论 | 第74-75页 |
·临界滑移深度试验设计 | 第75-82页 |
·试验原理与方法 | 第75-76页 |
·试验材料 | 第76-77页 |
·试验内容设计 | 第77-79页 |
·试验过程分析 | 第79-82页 |
·临界深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有、无冻融界面试件的临界深度对比 | 第82-83页 |
·不同含水量对临界深度的影响分析 | 第83-84页 |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临界深度的影响分析 | 第84-85页 |
·临界深度冻融循环损伤系数研究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季冻区土质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88-108页 |
·有限差分法简介 | 第89-93页 |
·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法的基本原理 | 第89-92页 |
·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法的特点 | 第92-93页 |
·抗剪强度参数折减 | 第93-94页 |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93页 |
·抗剪强度参数折减 | 第93-94页 |
·正融土质边坡数值模拟 | 第94-97页 |
·土坡算例模型的建立 | 第94页 |
·定义材料属性 | 第94-95页 |
·基本假定 | 第95页 |
·边界条件选取 | 第95-96页 |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96-97页 |
·土坡破坏判定标准 | 第97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7-103页 |
·正融土坡的破坏形式分析 | 第97-100页 |
·土坡内部温度状态分析 | 第100页 |
·正融土坡的滑移矢量分析 | 第100-102页 |
·土坡内部应力状态分析 | 第102页 |
·滑动面位置判断分析 | 第102-103页 |
·影响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103-106页 |
·含水量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全文结论 | 第108-109页 |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摘要 | 第122-125页 |
ABSTRACT | 第125-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