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5页 |
第一部分:SG1参与叶绿体发育 | 第15-7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2页 |
1.1 叶绿体的起源与功能 | 第15-17页 |
1.1.1 叶绿体的进化来源 | 第15页 |
1.1.2 叶绿体的结构 | 第15-17页 |
1.2 叶绿体的发育 | 第17-20页 |
1.2.1 质体与叶绿体 | 第17页 |
1.2.2 叶绿体发育 | 第17-18页 |
1.2.3 叶绿体分裂 | 第18-19页 |
1.2.4 叶绿体发育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3 叶绿体发育调控 | 第20-30页 |
1.3.1 叶绿体基因组 | 第20-21页 |
1.3.2 叶绿体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 第21-22页 |
1.3.3 叶绿体蛋白运输 | 第22-23页 |
1.3.4 叶绿体发育过程中的逆行信号 | 第23-30页 |
1.4 叶绿体发育与胚胎发育 | 第30页 |
1.5 TPR蛋白与叶绿体发育 | 第30-31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2.1.1 拟南芥材料 | 第32页 |
2.1.2 载体和菌株 | 第32页 |
2.1.3 工具酶及试剂 | 第32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1.5 常用抗生素配制 | 第33页 |
2.1.6 常用溶液配制 | 第33-34页 |
2.1.7 常用培养基配制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46页 |
2.2.1 拟南芥植株种植培养 | 第34页 |
2.2.2 DAB染色 | 第34页 |
2.2.3 质体拟核形态观察 | 第34-35页 |
2.2.4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35-36页 |
2.2.5 叶绿体含量测定 | 第36页 |
2.2.6 植物DNA提取 | 第36-37页 |
2.2.7 质粒提取、DNA胶回收和PCR产物回收 | 第37页 |
2.2.8 图位克隆 | 第37-39页 |
2.2.9 大肠杆菌转化 | 第39-40页 |
2.2.10 农杆菌转化 | 第40-41页 |
2.2.11 载体构建 | 第41-42页 |
2.2.12 转化拟南芥植株 | 第42页 |
2.2.13 植物RNA提取 | 第42页 |
2.2.14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42-43页 |
2.2.15 荧光定量PCR | 第43页 |
2.2.16 植物总蛋白提取及Westernblot检测 | 第43-44页 |
2.2.17 GUS染色 | 第44页 |
2.2.18 双突变构建 | 第44-45页 |
2.2.19 叶片原生质体中的瞬时表达 | 第45页 |
2.2.20 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6-73页 |
3.1 sg1突变体表型鉴定 | 第46-50页 |
3.1.1 sg1突变体植株表型 | 第46-48页 |
3.1.2 sg1突变体胚胎发育 | 第48-50页 |
3.2 sg1突变体叶绿体表型 | 第50-53页 |
3.2.1 sg1叶绿体发育过程 | 第50-52页 |
3.2.2 sg1突变体中叶绿体拟核形态观察 | 第52-53页 |
3.3 SG1基因克隆 | 第53-56页 |
3.4 SG1蛋白进化分析 | 第56-58页 |
3.5 SG1基因表达模式 | 第58-59页 |
3.6 SG1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59-60页 |
3.7 SG1表达量受光调控 | 第60-61页 |
3.8 sg1突变体中叶绿体相关基因表达 | 第61-65页 |
3.9 SG1与GUN1和GUN4遗传互作 | 第65-70页 |
3.9.1 sg1gun1和sg1gun4双突变植株表型 | 第65-67页 |
3.9.2 sg1gun1和sg1gun4双突变表叶绿体结构观察 | 第67-68页 |
3.9.3 sg1gun1和sg1gun4双突变中叶绿体相关基因表达 | 第68-70页 |
3.10 gun5不能恢复sg1表型 | 第70-72页 |
3.11 sg1及sg1gun1,sg1gun4和sg1gun5中过氧化物检测 | 第72-7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3-76页 |
4.1 叶绿体与胚胎发育 | 第73页 |
4.2 SG1蛋白与叶绿体发育 | 第73-75页 |
4.3 GUN1和GUN4与SG1遗传互作 | 第75-76页 |
第二部分:topp4-1抑制子鉴定及相关功能研究 | 第76-1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6-87页 |
1.1 蛋白磷酸酶概述 | 第76-78页 |
1.2 PP1蛋白磷酸酶研究进展 | 第78-79页 |
1.2.1 PP1蛋白磷酸酶在植物中的功能 | 第78页 |
1.2.2 PP1蛋白磷酸酶调节亚基的研究 | 第78-79页 |
1.3 植物免疫研究进展 | 第79-85页 |
1.3.1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TI) | 第80-82页 |
1.3.2 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 第82-84页 |
1.3.3 植物免疫与温度 | 第84-85页 |
1.3.4 核质运输和植物免疫 | 第85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5-8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87-9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87页 |
2.2 不同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87-88页 |
2.3 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表达 | 第88页 |
2.4 台盼蓝染色 | 第88页 |
2.5 酵母双杂交 | 第88-90页 |
2.5.1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 第88-89页 |
2.5.2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第89页 |
2.5.3 酵母感受态转化 | 第89-90页 |
2.6 双光子荧光互补(BiFC) | 第90-92页 |
2.6.1 BiFC载体构建 | 第90-91页 |
2.6.2 BiFC烟草瞬时表达观察 | 第91-92页 |
2.7 基于混合池基因组测的图位克隆技术 | 第92-9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93-117页 |
3.1 topp4-1抑制子的筛选与表型鉴定 | 第93-94页 |
3.2 2562topp4-1中topp4-1基因表达、蛋白含量和定位检测 | 第94-96页 |
3.3 2562topp4-1对外源生长素生理响应 | 第96-97页 |
3.4 2562topp4-1对外源GA和PAC生理响应 | 第97-99页 |
3.5 2562基因克隆 | 第99-103页 |
3.5.1 混合池全基因组测序和图位克隆鉴定2562基因 | 第100-102页 |
3.5.2 2562基因为恢复topp4-1的基因 | 第102-103页 |
3.6 2562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103-104页 |
3.7 2562及2562topp4-1植株细胞死亡和PR基因表达检测 | 第104-105页 |
3.8 不同亚细胞定位对topp4-1蛋白功能影响 | 第105-110页 |
3.8.1 不同定位信号对topp4-1蛋白定位改变 | 第105-107页 |
3.8.2 不同定位topp4-1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 | 第107-109页 |
3.8.3 转基因植株中topp4-1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109-110页 |
3.9 不同定位topp4-1转基因植株中细胞死亡和PR基因表达检测 | 第110-112页 |
3.10 高温对不同定位topp4-1转基因植株表型影响 | 第112-114页 |
3.11 MOS3和TOPP4遗传关系 | 第114-117页 |
3.11.1 mos3topp4-1双突变表型 | 第114页 |
3.11.2 MOS3和TOPP4相互作用检测 | 第114-115页 |
3.11.3 MOS3和TOPP4遗传关系分析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17-120页 |
4.1 2562与生长素和GA关系 | 第117页 |
4.2 R蛋白2562可能的功能 | 第117-118页 |
4.3 topp4-1定位对其功能影响 | 第118页 |
4.4 TOPP4与MOS3关系 | 第118-119页 |
4.5 基于基因组测序的图位克隆技术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6页 |
附加材料 | 第136-13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