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3-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研究与理论基础 | 第17-48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地方政府 | 第17-18页 |
2.1.2 政策议程 | 第18-19页 |
2.1.3 住房政策 | 第19-20页 |
2.2 我国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20-26页 |
2.2.1 政策议程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20-23页 |
2.2.2 我国住房政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23-26页 |
2.2.3 我国住房政策议程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26页 |
2.3 住房政策议程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26-42页 |
2.3.1 政策议程的一般研究 | 第26-31页 |
2.3.2 我国政策议程研究 | 第31-37页 |
2.3.3 我国住房政策议程研究 | 第37-41页 |
2.3.4 文献述评与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41-42页 |
2.4 理论基础:多源流理论 | 第42-48页 |
2.4.1 金登的多源流理论 | 第42-43页 |
2.4.2 多源流理论面临的中国适用性挑战 | 第43-45页 |
2.4.3 多源流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调适建议 | 第45-46页 |
2.4.4 理论借鉴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概念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 第48-69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的概念模型构建 | 第48-60页 |
3.1.1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的内涵及测量模型 | 第48-52页 |
3.1.2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型 | 第52-59页 |
3.1.3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的概念结构模型 | 第59-60页 |
3.2 研究假设提出 | 第60-69页 |
3.2.1 主体因素与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 | 第60-62页 |
3.2.2 社会因素与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 | 第62-64页 |
3.2.3 财政因素与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 | 第64-65页 |
3.2.4 政治因素与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 | 第65-66页 |
3.2.5 利益关系与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 | 第66-67页 |
3.2.6 个体因素与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变量测量、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69-93页 |
4.1 变量测量 | 第69-74页 |
4.1.1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内涵的变量测量 | 第69-70页 |
4.1.2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影响因素的变量测量 | 第70-74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74-90页 |
4.2.1 问卷设计思路 | 第74-75页 |
4.2.2 问卷编制 | 第75-76页 |
4.2.3 问卷初测与信度效度检验 | 第76-90页 |
4.3 数据收集 | 第90-93页 |
4.3.1 样本选择 | 第90页 |
4.3.2 抽样描述 | 第90-91页 |
4.3.3 检验方法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假设检验 | 第93-111页 |
5.1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的测量模型 | 第93-97页 |
5.1.1 信度检验 | 第93-94页 |
5.1.2 住房政策议程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 第94-97页 |
5.2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 第97-103页 |
5.2.1 信度检验 | 第98-99页 |
5.2.2 影响因素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 第99-103页 |
5.3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103-109页 |
5.4 假设检验结果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研究讨论 | 第111-124页 |
6.1 研究结果 | 第111-117页 |
6.1.1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的内涵 | 第111-112页 |
6.1.2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 | 第112-114页 |
6.1.3 地方政府住房政策议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第114-117页 |
6.2 研究讨论 | 第117-124页 |
6.2.1 关于住房政策及其议程的讨论 | 第117-119页 |
6.2.2 关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讨论 | 第119-121页 |
6.2.3 关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 第121-12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理论贡献与研究不足 | 第125-12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附录 | 第134-13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