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49页 |
1.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1.1.1小麦赤霉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1.2 小麦赤霉病在中国的发生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1.3 小麦赤霉病世界范围内日趋加重的原因 | 第13-14页 |
1.2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 第14-16页 |
1.2.1 小麦赤霉病对产量、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14页 |
1.2.2 小麦赤霉病产生毒素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 小麦赤霉病病原学 | 第16-19页 |
1.3.1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 第16-17页 |
1.3.2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生活史 | 第17-18页 |
1.3.3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传播 | 第18-19页 |
1.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19-21页 |
1.4.1 生物防治 | 第19页 |
1.4.2 农业防治 | 第19-20页 |
1.4.3 化学防治 | 第20页 |
1.4.4 抗病品种 | 第20-21页 |
1.5 小麦赤霉病抗病QTL | 第21-40页 |
1.5.1 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 | 第21-22页 |
1.5.2 小麦赤霉病抗病QTL数量及染色体位置分布 | 第22-37页 |
1.5.3 小麦赤霉病QTL主效及微效的划分 | 第37-38页 |
1.5.4 小麦赤霉病抗病QTL的稳定性 | 第38-39页 |
1.5.5 小麦赤霉病抗病QTL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39-40页 |
1.6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 | 第40-42页 |
1.6.1 小麦赤霉病的形态抗性机制和细胞学抗性机制 | 第40-41页 |
1.6.2 小麦赤霉病的生理抗性机制 | 第41页 |
1.6.3 小麦赤霉病的分子抗性机制 | 第41-42页 |
1.7 分子标记在小麦赤霉病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第42-48页 |
1.7.1 SSR标记 | 第43-44页 |
1.7.2 SNP标记 | 第44-45页 |
1.7.3 DArT标记 | 第45页 |
1.7.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小麦赤霉病上的应用现状简介 | 第45-48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48-49页 |
第二章 小麦品种杂交组合Luke×AQ染色体连锁图的构建 | 第49-73页 |
2.1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49页 |
2.2 小麦试验材料 | 第49-5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51-62页 |
2.3.1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2.3.2 琼脂糖电泳检测DNA浓度及纯度 | 第52页 |
2.3.3 PCR引物的筛选 | 第52-53页 |
2.3.4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 第53-54页 |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4-56页 |
2.3.6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Fragment Analyzer~TM) | 第56-59页 |
2.3.7 DArT基因型分析 | 第59-60页 |
2.3.8 SNP基因型分析 | 第60-62页 |
2.4 结果 | 第62-71页 |
2.5 讨论 | 第71-73页 |
2.5.1 选用引物的质量问题 | 第71页 |
2.5.2 本文连锁图与ITMI连锁图之间的比较 | 第71-72页 |
2.5.3 DNA标记位点在染色体不同区段的分布问题 | 第72-73页 |
第三章 一个抗赤霉病主效QTL在不同遗传背景和多种环境中的表现 | 第73-110页 |
3.1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73-74页 |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74-85页 |
3.2.1 小麦重组自交系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74-75页 |
3.2.2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选取和准备 | 第75-79页 |
3.2.3 272个Luke×AQ重组自交系的FHB抗性试验 | 第79页 |
3.2.4 154个Luke×AQ重组自交系的FHB抗性试验 | 第79-80页 |
3.2.5 基因型测定、遗传连锁图的构建以及QTL分析 | 第80-81页 |
3.2.6 验证QTL的小麦群体 | 第81-83页 |
3.2.7 统计分析 | 第83-85页 |
3.3 结果 | 第85-105页 |
3.3.1 FHB严重度评价 | 第85-89页 |
3.3.2 连锁图谱和QTL分析 | 第89-94页 |
3.3.3 QFhb.cau-7DL的验证以及与Fhb1的比较 | 第94-99页 |
3.3.4 QFhb.cau-7DL与植株高度和开花期之间关系 | 第99-105页 |
3.4 讨论 | 第105-110页 |
3.4.1 QFhb.cau-7DL的新颖性以及与Fhb1的比较 | 第106-108页 |
3.4.2 QFhb.cau-7DL在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中的有效性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QFhb.cau-7DL与两个农艺性状的关系及与抗其它病害QTL的聚合 | 第110-124页 |
4.1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110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110-118页 |
4.2.1 小麦条锈病病情表型试验 | 第110-113页 |
4.2.2 小麦叶锈病病情表型试验 | 第113-116页 |
4.2.3 测定籽粒重量和蛋白含量 | 第116页 |
4.2.4 测定不同QTL位点DNA标记基因型试验 | 第116-118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118-123页 |
4.3.1 QFhb.cau-7DL对籽粒重量和蛋白含量没有不良影响 | 第118-120页 |
4.3.2 QFhb.cau-7DL与抗其它病害QTL的聚合 | 第120-123页 |
4.4 讨论 | 第123-124页 |
全文总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