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人问题论文--妇女问题论文

建筑业生产政体下女性农民工的劳动过程研究--基于福建L工地实证调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导论第17-5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7-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1.2 研究缘起第19-20页
    1.2 文献综述第20-40页
        1.2.1 境外建筑女工研究第20-37页
        1.2.2 国内建筑女工研究第37-38页
        1.2.3 文献述评第38-40页
    1.3 田野点的选择与切入第40-42页
        1.3.1 田野点的选择第40-41页
        1.3.2 研究切入第41-42页
    1.4 研究设计第42-52页
        1.4.1 研究方法第42-45页
        1.4.2 核心概念界定第45-46页
        1.4.3 理论视角:劳动过程理论第46-52页
    1.5 研究内容第52-53页
        1.5.1 研究思路第52-53页
        1.5.2 研究内容第53页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第53-55页
        1.6.1 研究意义第53-54页
        1.6.2 创新点第54-55页
2 建筑工程项目与工人特征第55-75页
    2.1 建筑工程项目第55-59页
        2.1.1 工地所在城市概况第55-57页
        2.1.2 工程项目第57-58页
        2.1.3 工程结构第58-59页
    2.2 工程劳务分包体制第59-64页
        2.2.1 分包体制的历史由来第59-60页
        2.2.2 分包劳动体制形成第60-61页
        2.2.3 L工地分包体制第61-64页
    2.3 L工地管理体制第64-68页
        2.3.1 管理结构第64-65页
        2.3.2 工地规章制度第65-66页
        2.3.3 工地布局第66页
        2.3.4 办公室人员组成第66-68页
    2.4 建筑工人的共同特征第68-70页
        2.4.1 建筑工人的年龄分布第68-69页
        2.4.3 建筑工人的地缘分布第69-70页
    2.5 建筑工人的性别差异特征第70-73页
        2.5.1 性别分布比例第70-71页
        2.5.2 婚姻状况性别差异第71-72页
        2.5.3 教育程度性别差异第72-73页
    2.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3 建筑女工群体的形成第75-97页
    3.1 建筑工人的职业链分布第75-81页
        3.1.1 空间分布第76-78页
        3.1.2 工作经历第78-81页
    3.2 女性进入建筑业原因分析第81-92页
        3.2.1 建筑女工的选择动机第81-85页
        3.2.2 劳务方雇佣原因第85-87页
        3.2.3 劳动力市场因素第87-89页
        3.2.4 建筑行业因素第89-90页
        3.2.5 社会因素第90-92页
    3.3 进入建筑业的途径第92-95页
        3.3.1 进入方式性别比较第93-94页
        3.3.2 进入方式女工群体内部比较第94-95页
    3.4 小结第95-97页
4 建筑女工的劳动过程第97-129页
    4.1 建筑工人劳动过程的一般特征第97-106页
        4.1.1 劳动时间第97-100页
        4.1.2 劳动环境第100-103页
        4.1.3 劳动量细化第103-104页
        4.1.4 劳动质量控制第104-106页
    4.2 建筑工人劳动过程的性别差异第106-116页
        4.2.1 工种分布第106-110页
        4.2.2 工作年限第110-111页
        4.2.3 工资水平第111-115页
        4.2.4 劳动分工第115-116页
    4.3 性别化的权力层级第116-121页
        4.3.1 间接管理者:监理人员和施工单位人员第117-119页
        4.3.2 直接管理者:包工头/班组长第119-120页
        4.3.3 非管理者:建筑男工第120-121页
    4.4 男性化秩序下女工的劳动过程第121-127页
        4.4.1 男性化工地环境与去性化身体第122-124页
        4.4.2 男性化的劳动特点与家庭责任的转移第124-125页
        4.4.3 性别歧视工地文化与家庭关系的遮蔽第125-127页
    4.5 小结第127-129页
5 建筑女工的劳动力再生产第129-155页
    5.1 建筑工人的劳动保障第130-133页
        5.1.1 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第130-131页
        5.1.2 工地社会保障情况第131-132页
        5.1.3 农村社会保障情况第132-133页
    5.2 建筑工人的城市生活模式第133-137页
        5.2.1 居住方式第133-135页
        5.2.2 交通方式第135页
        5.2.3 饮食方面第135-137页
        5.2.4 家务与休闲性别差异第137页
    5.3 建筑工人的家庭生活模式第137-145页
        5.3.1 家庭生命周期第137-141页
        5.3.2 农村留守模式第141-144页
        5.3.3 回家频率第144-145页
    5.4 夫妻权力与劳动力再生产第145-149页
        5.4.1 家务分工——女性主要承担者第146-147页
        5.4.2 房屋、土地决策权——男性主导决策者第147-148页
        5.4.3 孩子教育升学——男性主导决策者第148-149页
        5.4.4 赡养老人——女性实际决策者第149页
    5.5 劳动力再生产的性别分化第149-153页
        5.5.1 社会保障的低度水平第150-151页
        5.5.2 培训机制的性别化模式第151-152页
        5.5.3 家庭事务的女性倾斜第152-153页
    5.6 小结第153-155页
6 建筑女工的身份认同第155-190页
    6.1 建筑女工的多重身份第155-165页
        6.1.1 户籍制度第156-159页
        6.1.2 国家发展策略第159-162页
        6.1.3 市场因素第162-165页
    6.2 “他者”认知与评价第165-175页
        6.2.1 间接管理者:监理单位和建筑公司人员第165-167页
        6.2.2 直接管理者:包工头或班组长第167-171页
        6.2.3 非管理者:共事建筑男工第171-173页
        6.2.4 城市人员第173-175页
    6.3 建筑女工的身份认同与体验第175-187页
        6.3.1 自我认同与体验第175-179页
        6.3.2 工地中建筑男工妻子之间的比较第179-183页
        6.3.3 同工地外的已婚女性流动者比较第183-185页
        6.3.4 同工地外的年轻女性流动者比较第185-187页
    6.4 小结第187-190页
7 总结与讨论第190-200页
    7.1 建筑业独特的生产政体第191-193页
        7.1.1 建筑业生产特点第191页
        7.1.2 建筑业劳务分包第191-192页
        7.1.3 建筑业性别化秩序第192-193页
    7.2 建筑业性别化秩序形成原因第193-195页
        7.2.1 非平等的起点第193-194页
        7.2.2 差异化的劳动过程第194页
        7.2.3 劳动力再生产的强化第194-195页
    7.3 建筑业性别化秩序的遮蔽性第195-198页
        7.3.1 家庭关系的遮蔽性第195-196页
        7.3.2 地缘关系的遮蔽性第196-197页
        7.3.3 职业地位的遮蔽性第197-198页
    7.4 研究扩展第198-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11页
附录一 工地人员调查问卷第211-214页
附录二 访谈提纲第214-215页
附录三 部分访谈原始材料第215-223页
附录四 工地现场图片第223-225页
后记第225-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典型湖库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原核表达的轮状病毒双层病毒样颗粒理化性质的鉴定及其免疫保护性的初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