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多元共治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以东莞水乡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来源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关于生态治理的研究第12-14页
        1.2.2 国内关于生态治理的研究第14-16页
        1.2.3 研究评述第16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3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生态环境多元治理的基本理论第19-24页
    2.1 相关概念阐释第19-21页
    2.2 多元共治的理论基础第21-24页
        2.2.1 多元共治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第21-22页
        2.2.2 多元共治是环境治理的新范式第22页
        2.2.3 多元共治下的生态治理主要特征第22-23页
        2.2.4 多元共治的关键点和切入点第23-24页
第三章 水乡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第24-39页
    3.1 东莞水乡生态治理进程概述第24-26页
        3.1.1 东莞水乡生态现状第24-25页
        3.1.2 水乡生态治理历程第25-26页
    3.2 多元主体参与水乡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第26-38页
        3.2.1 水乡生态治理格局概述第27页
        3.2.2 政府参与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第27-32页
        3.2.3 企业参与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第32-34页
        3.2.4 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第34-36页
        3.2.5 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第36-38页
    3.3 现状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水乡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9-52页
    4.1 政府参与生态治理的问题分析第39-43页
        4.1.1 有利于生态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第39-41页
        4.1.2 财政投入不足第41页
        4.1.3 生态建设的方法不规范不明确第41-42页
        4.1.4 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互动合作不足第42-43页
    4.2 企业参与生态治理的问题分析第43-45页
        4.2.1 企业参与生态治理的动力不足第43-44页
        4.2.2 企业参与生态治理的资金和技术匮乏第44-45页
        4.2.3 企业参与生态治理缺乏服务和支持第45页
    4.3 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问题分析第45-48页
        4.3.1 公众对环境治理关注度有待提高第45-46页
        4.3.2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第46-47页
        4.3.3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较为单一第47页
        4.3.4 公众参与的效果不明显第47-48页
    4.4 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治理的问题分析第48-51页
        4.4.1 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合力第48-49页
        4.4.2 资金和能力瓶颈突出第49-50页
        4.4.3 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第50页
        4.4.4 公众参与意识较弱第50-51页
    4.5 问题汇总与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国内外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经验第52-57页
    5.1 国内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经验第52-54页
        5.1.1 顺德逢简水乡的生态治理经验第52-53页
        5.1.2 广州流溪河治理经验第53-54页
    5.2 国外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经验第54-56页
        5.2.1 日本生态治理经验第54-55页
        5.2.2 德国弗莱堡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第55-56页
    5.3 国内外环境治理的借鉴意义第56-57页
第六章 多元共治视角下东莞水乡生态治理对策建议第57-65页
    6.1 提升政府生态治理的效能第57-59页
        6.1.1 完善政府生态治理的体制机制第57-58页
        6.1.2 推进生态规划的多元参与第58-59页
    6.2 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第59-61页
        6.2.1 完善有利于多元治理的市场机制第60页
        6.2.2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60-61页
        6.2.3 积极培育生态经济第61页
    6.3 构建推动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第61-65页
        6.3.1 培育维护生态文明的公共精神第61-63页
        6.3.2 建立促进生态治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第63页
        6.3.3 培育壮大社会组织第63-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件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街区制改革的实施困境及其消解对策研究
下一篇:广州市自然灾害测绘应急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