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1.1 军人精神伤害 | 第11页 |
2.1.2 军人心理健康 | 第11-12页 |
2.2 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2.2.1 精神伤害 | 第12-14页 |
2.2.2 军人心理健康 | 第14-16页 |
2.2.3 精神伤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3 小结 | 第18-21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1-25页 |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1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1-24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3.2.3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3.2.4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2.5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3.3.2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4 军人精神伤害的结构研究 | 第25-3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4.3 研究过程 | 第25-34页 |
4.3.1 理论构想 | 第25-28页 |
4.3.2 初测问卷 | 第28-29页 |
4.3.3 项目分析 | 第29页 |
4.3.4 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4.4 分析讨论 | 第34-35页 |
4.5 研究结论 | 第35-37页 |
5 军人精神伤害的现状特点研究 | 第37-57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5.2.3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38-54页 |
5.3.1 描述统计 | 第38-39页 |
5.3.2 差异分析 | 第39-54页 |
5.4 分析讨论 | 第54-56页 |
5.5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 军人精神伤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57-71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57-58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58页 |
6.2.3 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6.3 研究结果 | 第59-68页 |
6.3.1 军人心理健康的现状 | 第59-61页 |
6.3.2 军人应对方式的现状 | 第61-63页 |
6.3.3 军人精神伤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63-66页 |
6.3.4 消极应对方式在军人精神伤害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 | 第66-68页 |
6.4 分析讨论 | 第68-70页 |
6.4.1 军人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现状 | 第68-69页 |
6.4.2 军人精神伤害、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 | 第69页 |
6.4.3 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 第69-70页 |
6.5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7 军人精神伤害访谈研究 | 第71-75页 |
7.1 研究目的 | 第71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71页 |
7.2.1 研究对象 | 第71页 |
7.2.2 研究工具 | 第71页 |
7.2.3 研究程序 | 第71页 |
7.3 访谈结果 | 第71-72页 |
7.4 分析讨论 | 第72-73页 |
7.5 研究结论 | 第73-75页 |
8 总讨论与总结论 | 第75-79页 |
8.1 总讨论 | 第75-77页 |
8.1.1 军人精神伤害的结构 | 第75页 |
8.1.2 军人精神伤害的现状特点 | 第75-76页 |
8.1.3 军人精神伤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76页 |
8.1.4 消极应对方式在军人精神伤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76页 |
8.1.5 军人精神伤害的个案访谈 | 第76-77页 |
8.2 总结论 | 第77页 |
8.3 创新之处 | 第77页 |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7页 |
C.军人精神伤害问卷(题例) | 第87页 |
D.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题例) | 第87页 |
E.中国军人心理健康量表(题例) | 第87-88页 |
F.个案访谈提纲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