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状况 | 第11-12页 |
1.3 氯代烃的生物与非生物还原脱氯 | 第12-18页 |
1.3.1 氯代烃的生物还原脱氯 | 第12-15页 |
1.3.2 氯代烃的非生物还原脱氯 | 第15-18页 |
1.4 氯代烃污染地下水强化修复材料 | 第18-21页 |
1.4.1 零价铁应用研究 | 第18页 |
1.4.2 有机碳源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1.4.3 生物炭应用研究 | 第19-20页 |
1.4.4 复合材料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器材及分析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 第23-26页 |
2.1.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2 培养基及模拟氯代烃污染地下水配制 | 第24-25页 |
2.1.3 试剂配制及保存 | 第25-26页 |
2.1.4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6-31页 |
2.2.1 氯代烃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2.2 溶液中二价铁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2.3 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 第27-30页 |
2.2.4 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第3章 复合材料制备及表征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31-32页 |
3.2.1 生物炭的制备及预处理 | 第31页 |
3.2.2 聚多巴胺包覆的聚乳酸-生物炭粉末制备 | 第31页 |
3.2.3 复合材料制备 | 第31-32页 |
3.2.4 复合材料表征 | 第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3.3.1 复合材料的XPS分析 | 第32-35页 |
3.3.2 复合材料的SEM和TEM分析 | 第35-36页 |
3.3.3 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 第36-37页 |
3.3.4 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第37-38页 |
3.3.5 复合材料中Fe含量及热重分析 | 第38-39页 |
3.3.6 复合材料BET及粒径分析 | 第39-40页 |
3.3.7 复合材料zeta电位、接触角及在水中稳定性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复合材料组分及使用条件优选 | 第44-51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44-45页 |
4.2.1 复合材料中聚乳酸配比优选实验 | 第44页 |
4.2.2 复合材料中纳米零价铁配比优选实验 | 第44页 |
4.2.3 复合材料投加量对模拟地下水中1,1,1-TCA去除效果影响实验 | 第44-45页 |
4.2.4 模拟地下水中1,1,1-TCA浓度对复合材料处理效果影响实验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4.3.1 复合材料中聚乳酸配比优选结果 | 第45-47页 |
4.3.2 复合材料中纳米零价铁配比优选结果 | 第47-49页 |
4.3.3 复合材料投加量对模拟地下水中1,1,1-TCA去除效果影响 | 第49页 |
4.3.4 模拟地下水中1,1,1-TCA浓度对复合材料去除效果影响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复合材料处理模拟地下水中1,1,1-TCA机制探究 | 第51-70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材料方法 | 第51-53页 |
5.2.1 1,1,1-TCA 降解实验 | 第51页 |
5.2.2 不同材料电化学性质测定 | 第51-52页 |
5.2.3 不同反应体系循环伏安测定 | 第52-53页 |
5.2.4 复合材料在模拟实际污染地下水体系降解实验 | 第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9页 |
5.3.1 1,1,1-TCA还原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53-55页 |
5.3.2 复合材料协同微生物降解1,1,1-TCA机理分析 | 第55-64页 |
5.3.3 模拟实际污染地下水体系去除效果及菌群分析 | 第64-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