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41页 |
1.1 手性分子自组装的简介 | 第12-13页 |
1.2 有机手性分子在超分子自组装中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1.2.1 单吡啶类手性分子在超分子自组装上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双联吡啶类手性分子在超分子自组装上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3 三联吡啶类手性分子在超分子自组装上的研究 | 第19-22页 |
1.2.4 其他手性分子在超分子自组装中的研究 | 第22-23页 |
1.3 手性超分子化合物的光谱表征 | 第23-25页 |
1.3.1 圆二色谱 | 第24页 |
1.3.2 圆偏振发光 | 第24-25页 |
1.4 手性超分子的应用研究 | 第25-34页 |
1.4.1 手性超分子在分子识别和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25-29页 |
1.4.2 手性超分子在催化方面上的应用 | 第29-31页 |
1.4.3 手性超分子在圆偏振发光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31-34页 |
1.5 本课题设计思路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第二章 手性双齿三联吡啶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41-59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手性三联吡啶配体的合成 | 第41-42页 |
2.3 9-己基-3,6-双(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杂环戊烷-2-基)-9H-咔唑的合成的合成 | 第42-43页 |
2.4 手性双齿三联吡啶配体的合成 | 第43页 |
2.5 实验部分 | 第43-51页 |
2.5.1 仪器和试剂 | 第43-44页 |
2.5.2 手性三联吡啶配体的合成 | 第44-48页 |
2.5.3 9-己基-3,6-双(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杂环戊烷-2-基)-9H-咔唑的合成 | 第48-50页 |
2.5.4 手性双齿三联吡啶配体的合成 | 第50-51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2.6.1 手性双齿三联吡啶配体的核磁表征 | 第51-55页 |
2.6.2 手性双齿三联吡啶配体L的高分辨质谱表征 | 第55-56页 |
2.7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基于手性双齿三联吡啶配体的金属-有机超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59-78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2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59-60页 |
3.2.2 四聚体大环化合物[Zn_4L_4](PF_6)_8的合成 | 第60-61页 |
3.2.3 三聚体大环化合物[Cd_3L_3](PF_6)_6的合成 | 第61-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5页 |
3.3.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62-70页 |
3.3.2 高分辨质谱分析 | 第70-73页 |
3.3.3 核磁共振扩散排序谱 | 第73-75页 |
3.4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基于手性三联吡啶配体及组装金属环化合物的圆偏振发光性质探究 | 第78-91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78-79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79页 |
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 | 第79-82页 |
4.3.1 手性双齿三联吡啶配体L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探究 | 第79-80页 |
4.3.2 超分子C1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探究 | 第80-81页 |
4.3.3 超分子C2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探究 | 第81-82页 |
4.4 圆二色谱性质探究 | 第82-83页 |
4.5 DFT理论计算 | 第83-86页 |
4.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理论计算 | 第84-85页 |
4.5.2 圆二色谱理论计算 | 第85-86页 |
4.6 比旋光度性质探究 | 第86页 |
4.7 圆偏振发光性质探究 | 第86-87页 |
4.8 小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总结论 | 第91-92页 |
附图(部分化合物的表征图谱) | 第92-104页 |
个人简历 | 第104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