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35页 |
1.1 凝血反应 | 第15-16页 |
1.2 凝血因子Ⅷ (FⅧ) | 第16-24页 |
1.2.1 分子结构 | 第16-17页 |
1.2.2 活化与失活 | 第17-18页 |
1.2.3 三维结构 | 第18-20页 |
1.2.4 金属离子 | 第20-22页 |
1.2.5 FⅧ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 | 第22-24页 |
1.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4-32页 |
1.3.1 成像原理 | 第24-25页 |
1.3.2 工作模式 | 第25-26页 |
1.3.3 在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1.3.4 蛋白与磷脂膜相互作用研究 | 第29-32页 |
1.4 关于本课题 | 第32-35页 |
1.4.1 课题的提出 | 第32-33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2 样品选取与制备 | 第35-39页 |
2.2.1 缓冲液的配制 | 第35-36页 |
2.2.2 凝血因子Ⅷ的配制 | 第36-37页 |
2.2.3 乳凝集素(lactadherin)的配制 | 第37页 |
2.2.4 磷脂膜制备 | 第37-39页 |
2.3 原子力显微镜 | 第39-41页 |
2.3.1 针尖清洗 | 第39页 |
2.3.2 轻敲模式成像 | 第39-40页 |
2.3.3 峰值力定量纳米力学成像(PeakForce Quantitative Nanomechanics,PF-QNM) | 第40-41页 |
2.4 凝血因子Ⅷ三维结构分析 | 第41页 |
2.5 动态光散射(DLS) | 第41-42页 |
2.6 凝血因子Ⅷ各结构域氨基酸亲疏水性分析 | 第42-43页 |
2.6.1 K-D 法测定 FⅧ 蛋白中氨基酸的亲疏水性 | 第42-43页 |
2.6.2 溶剂可及表面积(solvent accessible surface areas,ASA) | 第43页 |
2.7 OPM (Orientations of proteins in membranes)分析 | 第43-45页 |
第3章 钙离子对凝血因子Ⅷ的影响 | 第45-57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凝血因子Ⅷ在疏水界面上的取向分析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凝血因子Ⅷ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69-81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5.2.1 磷脂膜的选取与形态学表征 | 第70-73页 |
5.2.2 FⅧ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 | 第73-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6章 膜界面氨基酸对凝血因子Ⅷ取向的影响 | 第81-87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81-8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99页 |
7.1 研究结果总结 | 第87-89页 |
7.2 创新点 | 第89-90页 |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90-93页 |
7.3.1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单个凝血蛋白与生物膜的作用过程.. | 第90页 |
7.3.2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酶复合物与生物膜的作用过程 | 第90-93页 |
7.4 博士期间其它工作 | 第93-99页 |
7.4.1 绿脓杆菌群集感应分子诱导宿主免疫细胞凋亡 | 第93-94页 |
7.4.2 气体分子的生物学效应及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 | 第94-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